威海卫

更新时间:2024-07-18 11:02

威海卫,位于中国山东半岛东北端威海市,是一个海防卫所,中国北方军港

名称

威海卫原为滨海渔村,汉称石落,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后来又称为“落柑村”,据后人推测,之所以改为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这里遍地布满了柑橘树的缘故,至于是否如此,无从考证。到了元代,改为“清泉夼”。改名原因无从知晓,但从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为威海这样一个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来说可以想见水的重要;“夼”是洼地的意思,可能也有因卫城在北棉花山南佛顶山西古山环绕之下而得名,依这样理解这个名字是依地势而取的名字。环翠楼公园东门北侧还有一个立有“宝泉普济”碑牌的泉水井,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打水。

另据《威海卫志》记载:“在环翠楼东南石窟中,泉洁而甘,大旱弗匮。邑人咸取以酿,号‘小惠泉’”,不知这“小惠泉”对于这个名字有无历史渊源。

历史

明清时期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设立威海卫,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来。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威海卫,复归文登县。清光绪元年(1875)始建炮台,光绪十四年,设北洋水师提督署,驻水雷营,置制造所和水师学堂等,于海湾南北两岸和刘公岛日岛、黄岛等地新筑炮台多座,成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军基地。

1894年日清甲午战争中,日军因威海卫地势险要、设防强固,决定避开从港口正面进攻,集结军舰25艘,陆军 2.5万余人,由荣成湾之龙须岛登陆,迂回侧后攻占南岸炮台,海陆夹攻威海港。清军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威海失陷。

英租期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远东的争夺中,英、俄是主要的对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沙俄通过强租旅顺口和大连湾,使东北沦为它的势力范围,在华势力大有扩张,引起英国的强烈不满。在中俄就旅大租借问题谈判时,英国就极力反对。看到沙俄租借旅大已势不可免,英国政府决定强占威海卫,作为“补偿”,来与沙俄抗衡。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27日,中俄《旅大租地条约》正式签订。次日,英国政府即电令驻华公使窦纳乐,并照会清政府,正式提出英国租借威海卫。为了达到这一侵略目的,英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肮脏的交易。由于当时威海卫还在日军的占领之下,英国首先向日本试探。双方互换了秘密照会,日本表示支持英国占有威海卫。英德进行秘密交涉,英国保证“无意侵犯或争夺德国在山东省的权益”,德国认可了英国对威海卫的要求。

在争取日、德支持的同时,英国积极与清政府进行交涉。清政府不敢拒绝,只是软弱无力地表示,租借一事须待日军撤出威海卫后才能商议。但英国政府迫不及待,竟扬言要派海军去烟台。在英国的军事恫吓下,总理衙门照会窦纳乐,同意将威海卫租借给英国,但租期必须与俄国租借旅大的期限相同;中国仍可使用威海卫港停泊兵轮;英国以后不得再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窦纳乐对前两点表示同意,对第三点却断然拒绝。他蛮横地宣称,英国租借威海卫是专为在北方抵制沙俄的势力,如果法国在南方占有口岸,英国还将“另索一处抵之”。这为日后的勒索埋下了伏笔。清政府虽然几次提出异议,但最后还是在英国的讹诈与威胁下屈从。1898年7月1日,由庆亲王奕劻和总理衙门大臣、刑部尚书廖寿恒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

《订租威海卫专条》的主要内容有:1.中国将威海卫及附近海面(包括刘公岛、威海湾内岛屿及海湾沿岸10英里地方)租与英国,租期与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2.所租之地均归英国管辖,但中国兵轮可在威海湾停泊。3.英国可在租地范围内沿海一带修筑炮台,驻扎兵丁,或另设应行防护之法。

专条的这些规定,使英国轻而易举地获取了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威海卫和旅顺曾是北洋海军根据地,它们分踞渤海湾的南北入口,隔海相望,是保卫北京和华北的门户。分别落到了俄、英手中,成为两国的海军基地。专条的签订,使华北门户渤海湾的控制权完全落到了帝国主义的控制之下,这对北京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英租威海卫期间,英方先后派出了7任行政长官,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是骆克哈特,他于1902年出任威海卫首任文职行政长官,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殖民政府逐步实现了一套高度集权的殖民统治体制。英租威海卫初期对农村采取的是不干预政策,这样就不利于殖民政府对农村的管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06年推行了总董制,实现了殖民政府对农村的全面控制。

英方租占威海卫后,确立了将它建成皇家海军训练和疗养基地的方针。利用刘公岛和大陆沿岸的军事设施进行舰队演习、炮术训练和步兵射击训练,并利用威海卫适宜的气候和优美的环境兴建了避暑疗养场所。每年入夏以后,人满岛内外,商号的生意也随之兴隆起来。这时的威海卫,已经成为英国远东舰队的“后花园”。

中国收回

1921年12月,中国政府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归还各国在华租借地的要求。此后中国政府便就威海卫租界问题与英国政府开始了长达8年的交涉。

1924年6月曾订立《交收威海卫专约》29条,后曹锟倒台,英国政府借机将此案搁置。直到1930年6月双方才重开谈判。

1930年10月1日,中国国民政府收回了被英国强行租借了32年之久的威海卫。是日,中英收交威海卫典礼,在威海卫英国行政长官署前举行。当时中国的外交次长、接收威海卫专员王家桢,与英国驻威海卫行政长官庄士敦,同时出席威海卫收交典礼。

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设威海卫市,属胶东行署。1948年属东海专署

1950年撤市设威海县。1951年改县为威海市,属文登专区。1958年属烟台专区。1987年升为地级市。辖环翠区、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县(1993年7月升格为县级市乳山市)。曾作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

地理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地处北纬36°41′~37°35′,东经121°11′~122°42′。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总面积 543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3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85.9公里。

经济

威海卫的进出口贸易免收关税,这种自由贸易港的地位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来经商。商埠区鼎盛时期商号云集,一派繁荣的景象。渔业也因海产品的畅销而兴盛起来,出现了许多渔行。

早在19世纪30年代,中国就开始了全国范围的禁烟运动,但殖民政府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继续在威海卫推行鸦片专卖制,允许商人通过招投标在威海经营鸦片,同时,还在租借地建有鸦片种植园。虽然当时殖民政府也颁发了禁烟令,但是“禁明不禁暗”,使烟馆成为一种合法行业。

当初,抗英活动主要是反对英国人的划界埋碑,英国人白天立界碑后,当地居民竟夜里或将之拔除或偷偷向租借地内侧移动,然而多年后,却发生了当地居民偷偷向租借地外侧移动界碑的事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土地制度及税费问题密切相关的。

据档案材料记载,英租威海卫的土地税远低于周边区域,并且土地税收入的用途被明确规定在社会教育支出上,此项制度引起当地居民的好感。

教育

中华圣公会传教士布朗创建了当时教学质量最高的学校“安立甘堂”;殖民当局创办的唯一官办学校“皇仁学堂”;有威海卫第一所女子学校——“淑德女校”;也有当地民众创办的第一所中学——“齐东中学”。

卫生

随着入境西方人士的增多,威海卫的医疗卫生条件也有所改善,殖民当局开设了三所华人医院,透过历史老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商埠区内的大英民医院。全城设施最好、医术最高的医疗机构当属刘公岛皇家海军疗养院,但那里只为洋人服务,华人患者一律止步。

社会

哈贝马斯苏亦工

后世纪念

闻一多,《七子之歌—威海卫》。

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

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

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所获荣誉

2022年8月16日,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