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隆之

更新时间:2024-03-30 10:37

高隆之(494年—554年10月9日),字延兴,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北魏东魏北齐大臣,白水郡守高干的儿子,阉人徐成的养子。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高隆之,字延兴,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氏,他本姓徐氏,是阉人徐成的养子。高隆之自称本家的郡望是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他的父亲高干是北魏的白水郡守,也有一种说法是高干被姑父高氏收养,所以就随了姑父的姓。高隆之富贵了以后,追赠高干为司徒公、雍州刺史。高隆之后来有辅佐之功,高欢认他做了自己的堂弟,所以也可称高隆之为渤海郡蓨县(今河北景县)人氏。

高隆之身高八尺,长了一把漂亮的胡须,性格深沉且有志向。北魏汝南王元悦出任司州牧之时,请高隆之做了自己的户曹从事。建义元年(528年),高隆之被任命为员外散骑常侍,同行台于晖一起前往泰山讨伐羊侃,于晖推荐高隆之为行台郎中,又拜为给事中。当时,高隆之与高欢关系很好,高欢移驻晋州之时,任命高隆之为治中,令他管理平阳郡事务。

追随高欢

普泰元年(531年),高隆之跟随高欢起义,共同反抗尔朱氏,被高欢擢升为大行台右丞。中兴初年(532年),高隆之进封御史中尉,领尚食典御之职,跟随高欢平定邺地后,接手管理相州的事务。同年三月,高隆之跟随高欢在韩陵打败了尔朱氏军队。

太昌初年(532年),高隆之进封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元宝炬曾在喝酒的时候与高隆之结怨,随后,元宝炬被免官。高欢责备高隆之没有跟对方搞好关系,便上书朝廷,将高隆之外放为官,让他出任北道行台。后来,高隆之转任并州刺史,进封平原郡公,食邑一千七百户。高隆之请求减掉七百户,还希望能降低四阶爵位转封给兄长高腾,朝廷下诏批准了他的请求,依然委任高隆之做沧州刺史。高欢攻打斛斯椿之时,拜高隆之为大行台尚书。永熙三年(534年),大司马、清河王元亶承制行事,进封高隆之为侍中尚书右仆射,领御史中尉,随后,高隆之因浪费人力在邺城修建寺塔,而遭到高欢责备。

良策救国

天平初年(535年),高隆之的母亲去世,高隆之卸职。没过几天,朝廷诏令起复高隆之为并州刺史、尚书右仆射。当时,国家分配田地,贵家势族占据了良田美地,普通人得到的却是贫瘠耕地。高隆之发现后,将此事启禀给高欢,还立刻着手进行了土地重新划分。

后来,高隆之兼任营构大将一职,邺城内的所有建筑,皆由他掌管。高隆之扩筑南边城墙,长达二十五里。因为漳水临近皇宫,高隆之又修造长堤,用以防备洪水的暴涨。高隆之还开挖渠道,引漳水入护城河,建造水碾,这些都是有益于当时的大好事。

自从孝昌年间开始,动乱不安,刺史、太守大多是本州本郡的都督,即使没有战事,也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佐僚,因此颇为麻烦。高隆之上表朝廷,认为如果并非边境要地,应当将当地官员的私人兵马全部撤裁。另外,朝臣们喜欢在常侍那里获得貂尾、蝉羽的装饰物,高隆之上表请求解除自己的侍中之职,同时希望制止他们采用侍中的服饰和装饰品。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下诏执行。

因军事繁琐,故冒名顶替、窃居官位之人不可胜数。高隆之奏请朝廷进行排查,共涉及五万多人,从而引得舆论大哗,高隆之感到惧怕,便停止了。朝廷诏令高隆之监督起居事,进封他为司徒公。

武定年间,高隆之被任命为河北括户大使,还没多久,他就被朝廷召还,进封领军将军录尚书事。不久后,兼任侍中。后来,高隆之出任青州刺史,但随后又被追回,拜为太子太师、兼任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升迁太保。此时,高澄身为宰辅,开始肃清朝政。高隆之有时会收纳贿赂,高澄知晓后,就在尚书省当众对高隆之大加斥责。

结怨高洋

武定八年(550年)四月,齐王高洋来到邺城南,召入群臣,并取过皇帝用的板策。高隆之询问:“您要这个做什么?”高洋呵斥道:“我在做我的事,你是想被灭族吗?”高隆之向他道歉,然后退下了。

武定八年五月初十(550年6月9日),高洋接受孝静帝元善见的禅让,建立北齐,即位称帝,是为文宣帝,改元天保。高隆之进爵为平原王。很快,高隆之又进封录尚书事,兼领大宗正卿监修国史。高隆之的性格有些虚浮,经常对朝廷的羽仪、百戏、服制等进行变动,不遵循旧制,所以招致了时论的非议。他在射堂的靶墙上建造了三个具有壮勇之势的人像。高洋曾至东山,在射箭的时候对高隆之说:“射堂的靶墙上可做成猛兽形象,以便保存古义,你为什么要作成人形?整天用箭射它们,我是不愿意的。”高隆之听了以后,无言以对。

当初,高澄交付重任给兼右仆射崔暹、黄门郎崔季舒等人。高澄遇刺身亡后,高隆之向高洋进言,请他将崔季舒等人处死,但遭到了高洋拒绝。高洋认为高隆之是先帝旧人,便委托给他政事。崔季舒等人因为先前与高隆之结下了矛盾,便开始说他的坏话:“高隆之每次接见诉讼的人,就表现地很难为情,假装自己的权力有限。”高洋认为高隆之承担的责任重大,所以极力地对他加以保护。但是,高洋又认为高隆之推脱责任,追求声名,并非大臣应有的风度。

晚年去世

天保五年(554年),高隆之与元昶一起喝酒,喝得正兴起的时候,高隆之对元昶说:“我跟你交了朋友,就算是死也不会背叛你。”有人将此话密报给了朝廷。高洋在未登基之前,常常遭到高隆之的欺侮。高洋接受禅让之前,大臣们认为还没到恰当时机,高隆之也是这么说的。高洋把这些事牢牢地记在心里,所以趁此机会,新帐旧账一齐算。高洋下令将高隆之拘禁到尚书省,让壮士把高隆之狠狠地揍了一顿。高隆之被放出尚书省后,他想喝水,别人不给他,高隆之说:“水在哪里!”这才得到了满足。

后来,高隆之随从高洋出外巡幸。天保五年八月二十七日(554年10月9日),高隆之死在半路上,时年六十一岁。朝廷追赠高隆之为冀、定、瀛、沧、幽五州诸军事、大将军太尉、太保、冀州刺史、阳夏王,但没有赐予他谥号。

主要影响

土地分配

高隆之发现,国家分配给百姓的田地存在严重不均的现象,权贵占有良田,贫穷体弱的人只能得到贫瘠薄田。故高隆之将此事上报给了高欢,并重新分配了土地。

营造构建

高隆之对邺城进行了增筑扩建。通过修建长堤、开挖渠道、修建水碾等方式大大减弱了洪水对邺城的隐患。此外,高隆之还参与营造了邺城皇宫。

仪制变动

高隆之奉命修缮了宫廷乐器。另外,北齐的羽仪、百戏、服制等皆由高隆之制定,但高隆之不遵循旧制,还经常随意地更改变动,因此给自己招致了一些非议。

历史评价

李百药北齐书》:

李延寿北史》:孙腾、高隆之、司马子如等俱不能清贞守道,以康乱为怀,而厚敛货财,填彼溪壑。

轶事典故

崇尚礼义

高隆之虽然读书少,但是他钦佩文人雅士,但凡遇到缙绅名流,他一定依礼接待。高隆之的寡姐出家后,高隆之就像服侍母亲一样的对待她。高隆之训育教导儿子,首先使用文义。因此,高隆之极得人们的称赞。

漳水弃尸

高洋执政晚年,猜忌怀疑,即使对死去的高隆之也不放过,不仅下令诛杀了他的儿子高德枢等十余人,全部投尸漳河,还挖开高隆之的坟墓,从棺材中拖出他的尸体。高隆之虽然下葬几年了,但形象却丝毫没有改变。高洋让人斩断了高隆之的肢体,焚烧成灰扔进漳河,天下人皆为高隆之感到冤屈。至此,高隆之断绝后嗣。

乾明年间,朝廷诏令高隆之哥哥的儿子高子远为高隆之的后嗣,袭爵阳夏王,归还了高隆之的家产。

睚䀝必报

当初,高隆之得到高欢信任。但高隆之性格阴狠,对人稍有不满,肯定要想方法报复对方。仪同三司崔孝芬差点与高隆之结成姻亲,但没有成功。太府卿任集和高隆之一起掌管营建构造,二人颇为不和。瀛州刺史元晏有私事找他,但没有结果。后来,高隆之故意找岔子捏造罪名,让高欢把他们一个个地全处死了,故高隆之最后满门抄斩,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是他的报应。

人际关系

(表格参考资料)

史料索引

李百药《北齐书·卷十八·列传第十》

李延寿《北史·卷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