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乃大

更新时间:2024-04-20 08:00

闵乃大,男,1911年5月2日出生,江苏如皋石庄人,著名德籍华人科学家,世界著名的网络数学家,中国计算机科学先驱,中国电子计算机之父。1936年自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专业毕业后赴德国柏林卡劳腾堡工业大学留学,1944年获博士学位。抗战胜利后于回国任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主任、教授。建国初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数学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组长,参与中国计算机研制的奠基工作,并执笔拿出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研究的设想和规划》。1958年去民主德国定居。2002年5月在德国斯图加特市逝世。

个人事迹

1936年自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专业毕业后赴德国柏林卡劳腾堡工业大学留学。1944年获博士学位。

1948年2月和8月,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两次聘请闵乃大回国任教。

1949年春,闵乃大绕道回国途中,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并在哈佛大学无线电实验室短期工作,是年暑假回到北京,带着在德国十一年学习与工作的经验成果和博士学位回国在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

1950年9月23日,邮电部部长朱学范、副部长王诤签名聘任闵乃大为邮电部电信研究所顾问,每月车马费300 斤小米。

1952年秋,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1953年1月,他为组长的数学所计算机组正式开始工作。参与中国计算机研制的奠基工作。

1954年3月16日,铁道部滕代远部长聘任闵乃大为铁道研究所铁路电务技术委员会委员。

1955年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闵乃大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一个新的科学部门——自动快速电子计算机》。文章系统介绍了计算机这种“人类智力放大工具”,指出:历史上的发明,“都是用来减轻人们的体力劳动的”,但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却给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人类开始用机器来节省人们的脑力劳动的时代”。这一叙述,将计算机从一种计算工具、装置,提升到了一种技术革命。从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国内对计算机的认识,已经从科学、从功能,升级为与原子能相提并论的“重大发现”。“十几年的时间,显示出它在近代的科学和生产上的无比的重要性。”这是《人民日报》发表的第一篇有关计算机的文章。

1955年12月24日,闵乃大完成《线性网络中预给工作递输函数由损耗网络元素实现的理论》,1957年6月出版。闵乃大在此书序言中指出,撰写著作能够顺利进行,是和数学所的安静并有研究气氛的环境密切相关的,他向华罗庚先生表示感谢。他还说:线性网络的应用,已经不限于电信科学,它在自动控制、电模拟、电声学、力学和一切线性系统中的抗振荡的问题等等之中,都有应用。这门科学已从电信科学范围中抽象地提炼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基本科学。

1955年,由钱学森和闵乃大两位学者在化学所礼堂对中科院全院助理研究员讲授科研方法,时间持续了整个下午。

1956年1月,国家首次向自然科学家颁发科学奖,获奖者有华罗庚、钱学森,闵乃大则在主席台就坐。

1956年3月12日至17日,闵乃大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苏联数学机械与数学仪器制造发展的途径”国际会议。参观了苏联的若干研究计算机的科研机构,考察了莫斯科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计划,与苏联计算机权威座谈,听取了他们对中国发展计算机事业的建议。3月28日,代表团回国。

1956年8月,出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委员兼整机研究室主任。

1957年12月,闵乃大随“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赴苏,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共同进行和苏联帮助中国进行重大科学技术研究的协定》。在商谈如何制造计算机的问题上双方发生争议,由闵乃大专程返国请示制造计算机的决策方案。12月再赴莫斯科,谈判决定购买EЭCM-Ⅱ机器,并在中国进行仿制。最初仿制了103机和104机,依靠它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有关计算。

1958年,中科院吴有训副院长批准闵乃大全家返回东德,闵乃大在东柏林的洪堡大学工作。后迁入联邦德国,在斯图加特继续他的线性网络理论研究。

家庭

其弟闵乃本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