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穷

更新时间:2024-02-20 17:09

送穷,是中国民间在正月初五(一说正月初六、正月二十九、正月最后一天)时的一种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人们在到了“初五”的时候,才可以把过年积的垃圾扫地出门,因为过了初五,这些积聚起来的垃圾就由福气、财气就变成了“穷土”,必须清理并马上送走,所以破五也叫“送穷土”,简称“送穷”。

基本介绍

习俗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禁忌

别称

方式

仪式

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

其他介绍

不同日子

历史渊源

传统文化中,笤帚、扫帚是打扫卫生的工具,因与不洁的东西为伍,所以也是不洁的。天象学中把彗星称为“扫帚星”,它一旦出现就预示着要有灾祸降临人间,于是民间就把不能给人带来好运的人或东西称为“扫帚星”。民间传说大年初一是扫帚的生日,所以大年初一忌讳动扫帚,否则会招来“扫帚星”,扫破财运、招来晦气。

后来人们把大年初一的忌讳推而广之,于是整个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不能动用扫帚。烧煤渣、灶火垃圾等,都要积撰起来,如果扫地,只能从外向内扫,寓意是“招财入门”,如果向外扫就是“扫财出门”了。扫在一起的垃圾不能随手倒掉,只能集中存放,因为民间认为春节期间的东西如垃圾、废水都是沾了福气、财气和喜气的,扔掉了垃圾、倒掉了废水就是扔掉了福气、财气和喜气,是不祥的,可能招致一年的霉运。

但积聚的时间久了自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于是一直要到“初五”的时候,才可以把这些垃圾扫地出门,因为过了初五,这些积聚起来的垃圾就由福气、财气就变成了“穷土”,必须清理并马上送走,所以破五也叫“送穷土”,简称“送穷”。

在我国,“破五”因地域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些地区“破五”“送穷土”,送的是“五穷”,即赶走“智穷”“学穷”“文穷”“命穷”和“交穷”,“破”的“五”是指这五个穷鬼,称为“送五穷”。民间认为,五个恶鬼会随着春节下界的神仙来到民间,躲藏在家中僻静的角落里伺机捣乱、祸害人,所以每年“破五”大扫除时,乘机把它们清理出来,与积聚在家中的垃圾一同扔掉,然后燃放爆竹吓跑它们。

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其它相关

唐朝送穷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西汉扬雄有《逐贫赋》。据《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传说穷神穿破衣,吃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死去。人们在这天熬粥、扔破衣、结柳为车、缚草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穷神,永不回来。至唐仍有此俗。韩愈有《送穷文》文;姚合有《晦日送穷》诗:『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送穷出门

正月初五,民间谓之“破五”。除夕辞旧、初一迎新,纳福庆余之后,到破五之日,该送穷了。

穷,恰似扰人的怪物,贫苦人家盼着摆脱它的纠缠,富贵人家躲它唯恐不及。于是,新年伊始,风俗为人们安排这第五天的日程——送穷。送穷送到哪里去?大门为界,门里不要它,扫地出门,把它送到门外去。“元旦日,家内不许扫地,至初五日五更,方扫地下尘土,送出门外,名曰‘送穷’”。清康熙年间山西《徐沟县志》这样说:“五日早,扫堂宇,委土户外,曰‘送穷’”,河北《栾城县志》这样说:“五日,扫除秽土置门外,曰‘送穷’”,《赵州志》这样说。也有头一天就开始“筹划”此事的。“初四日晚,扫室内卧席下土,室女剪纸缚秸,作妇人状,手握小帚,肩负纸袋,内盛糇粮,置箕内,曰‘扫晴娘’,又日‘五穷娘’。昧爽,有沿门呼者,‘送出五穷媳妇来’,则启门送之”。初四制个“五穷娘”,只待初五清早送出门,这是清代人修《怀来县志》记录的送穷。在临潼,剪出纸人,门外抛掉,算是过了送穷节。

送穷是古风。唐代姚合《晦日送穷》诗,“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可入风俗史。唐代于正月的最后一天送穷。韩愈《送穷文》,结柳作车,缚草为船,送穷鬼去故就新,虽是戏墟之文,却也反映了当时的风俗。穷神又称“穷子”,相传“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为穷子。”颛顼为传说远古五帝之一,是黄帝之孙。依此说来,穷和送穷,都可算“来历”久远了。

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各地送穷

晋西北地区,太阳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扫一些炕土,送到野外;鸣炮、烧香、敬纸,称为“送穷”。

晋北地区,民间习惯用彩色纸剪成人的图像,小孩子拿到街头,互相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别人的纸人换回来,称为“得到有福人”。

晋东南地区,民间习惯将烂衣服扔到墙外。传说上古高阳氏之子正月里穿一身破衣烂裤,生活上吊儿郎当,后来惨死在巷外。民间扔衣以祭,称为“送穷鬼”。

晋南地区的送穷来历,又传说是古代颛顼时期,宫中生下一个男孩,穿上新衣服就哭。如果硬将新衣服给他,不是撕烂,就是故意在屎尿堆中打滚,人皆呼为“穷子”。送穷节,民间习惯掏厕所,将粪堆在门外,称为“送穷子”。已经演化成鼓励抓紧时间,勤劳致富的习俗了。晋南地区翼城等县的传统,在正月初五日送祖宗。傍晚,将祖先供桌上陈列的祭品撤掉,放鞭炮,焚香礼拜,移神于原龛内。来年春节,再行供奉。浮山等县的风俗,又是在门外焚香、敬纸,意喻将祖宗鬼魂送到宅外。雁北地区民间习惯在定更后,妇女皆出大门外,烧纸祭奠亡灵,放声大哭,俗称哭节。

保德县正月初六,习惯炒豆子吃,传说是为了夏天不惹蝇子。晋南一些地方,初六日习惯将门神一双眼挖掉,恐其作祟。

送穷节,也有的地方传说是仿石崇送穷船之意。还有的地方,习惯在初五日早上,取炉灰少许于筐,并剪五个纸人,送到门外,焚香、放花炮而还。称之为“扫五鬼”。

旧日晋北地区流传着一副送穷时的联语:上联是:“爆竹三声,嘣出一伙穷鬼。呸!贼狗日的,害的老子七死八活”;下联是:“焚香九炷,迎来五路财神。呀!好老人家,保佑小人六合四喜”。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旧时人们“送穷”的心理,也反映出历史上人们对穷困生活的恐惧与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送穷节,山西大部分地区的人家要打扫院落。这一天,民间讲究“喜入厌出”,特别忌讳到别人家借东西。寿阳等县讲究早晨从外面担水,称为填穷。全省习惯,饮食多吃面条。晋南地区讲究用刀切面,煮而食之,名为:“切五鬼”。晋北地区传有民谣:“破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妇女在这一天内普遍不动针黹。

广东人以年初三是“送穷日”,客家语则根据“送穷”二字的谐音称此日为“三重日”或“生虫日”,福建人也有相同的说法,以为这一天是“穷鬼日”(或称为“赤鬼日”)。 俗传进入元旦后,人们至少要到了初三才能扫地。在此日把家中的垃圾向外清理或倒入河沟里,带有把“穷鬼”清理出门的好意头;又传说:这一天晚上,是家家户户家中老鼠嫁女的大日子。

陕北则在初五日。上午送“五穷”,下午迎“五福”。

古人送穷

元和六年正月乙丑晦,主人使奴星结柳作车,缚草为船,载糗与粻,牛系轭下,引帆上樯。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鄙人不敢问所途,窃具船与车,备载糗粻,日吉时良,利行四方,子饭一杯,子啜一觞,携朋挈俦,去故就新,驾尘(弓广)风,与电争先,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

屏息潜听,如闻音声,若啸若啼,砉(炎欠)嘎嘤,毛发尽竖,竦肩缩颈,疑有而无,久乃可明,若有言者曰:“吾与子居,四十年余,子在孩提,吾不子愚,子学子耕,求官与名,惟子是从,不变于初。门神户灵,我叱我呵,包羞诡随,志不在他。子迁南荒,热烁湿蒸,我非其乡,百鬼欺陵。太学四年,朝□暮盐,唯我保汝,人皆汝嫌。自初及终,未始背汝,心无异谋,口绝行语,於何听闻,云我当去?是必夫子信谗,有间于予也。我鬼非人,安用车船,鼻齅臭香,糗粻可捐。单独一身,谁为朋俦,子苟备知,可数已不?子能尽言,可谓圣智,情状既露,敢不回避。”

主人应之曰:“子以吾为真不知也耶!子之朋俦,非六非四,在十去五,满七除二,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矫矫亢亢,恶园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摘抉杳微,高挹群言,执神之机;又其次曰文穷: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祗以自嬉;又其次曰命穷:影与行殊,面丑心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又其次曰交穷:磨肌戛骨,吐出心肝,企足以待,寘我仇怨。凡此五鬼,为吾五患,饥我寒我,兴讹造讪,能使我迷,人莫能间,朝悔其行,暮已复然,蝇营狗苟,驱去复还。”

言未毕,五鬼相与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徐谓主人曰:“子知我名,凡我所为,驱我令去,小黠大痴。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小人君子,其心不同,惟乖於时,乃与天通。携持琬琰,易一羊皮,饫于肥甘,慕彼糠糜。天下知子,谁过于予。虽遭斥逐,不忍子疏,谓予不信,请质诗书。”主人于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烧车与船,延之上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