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碑

更新时间:2022-06-19 07:10

指刻有诗作的石碑,包括在金石、石碑、山石等材料上刻有诗文的物质材料。在石崖、石碑上刻诗,材料来源于大自然,较之金刻工艺要简便。石崖的位置、石碑的石料,都易于选择,自由度较大。石刻不受空间、地域限制,可供更多的人观赏、品评,具有较大的传播范围与传播价值。石刻还可组成庞大的石刻群,形成壮观的“碑林”,是许多游览胜地采用的传统民族文化形式。

释义

金石铭刻出现于甲骨文之后,是中国人对“永久记忆”的一种审美追求,在文化传播方面,他具有其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如果说在山崖石壁上书写诗歌还是一种随兴而来的不自觉的艺术追求,那么,在山岩壁崖上铭刻诗歌或选择石料制造诗碑或通过金刻工艺等,就是一种自觉的传播行为了,是诗人或刻诗者希望诗歌传之永远的心理写照。

在石崖、石碑上刻诗,材料来源于大自然,较之金刻工艺要简便。石崖的位置、石碑的石料,都易于选择,自由度较大。石刻不受空间、地域限制,可供更多的人观赏、品评,具有较大的传播范围与传播价值。石刻还可组成庞大的石刻群,形成壮观的“碑林”,是许多游览胜地采用的传统民族文化形式。对唐诗而言,石刻是一种具有长久传播功能的传播材料。不少人认识到石刻诗歌传播久远的价值,并利用石刻传播诗歌,石刻因之成为唐诗传播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宗元潞州兵马曹柳君墓志》:柳氏子某为平陆丞,王父母之丧,寓于外,贞元二十一年,始葬于虢之阌乡,窆墨遇食,乃贻书其族尚书礼部员外郎宗元,使为其志。……于是删其书为文,置于邮中,俾移于石上。[1]“移于石上即是刻石题写的保存传播形态,而对这种形态的期待(“俾”),说明唐人对金石铭刻的传播价值确实比较看重。

举例

唐人金石铭刻

可以举几例说明唐人借金石铭刻传播诗歌的情况。

唐元(玄)宗《答李适之手诏》云:“卿文勒石,诚为可重,故令儿子题额及阴,何所发挥?而劳致谢。球场宴乐,咸睦深慈。岂伊斐然,少能申写。卿为宗子,欲名教有归,记之史册,亦随卿意。”[2]可见李适之文勒石流传。

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云:“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柢……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3]说明李邕之诗文多刻于金石而流传。

胡宗愈《成都草堂诗碑序》中谈及杜诗时说:“其所游历,好事者随处刻其诗于石。”[4] 指的是杜甫游历过程中诗歌被刻于金石的情况,可见杜诗亦借金石铭刻传播。附带说明一下,胡宗愈是北宋时人,与王安石、苏轼同时,他的话应该比较可信。

刘长卿《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中有“金石悬词律,烟云动笔精。”[5]可见金石用于铭刻诗词之功用。

颜真卿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绿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忽枉岩中诗,芳香润金石。全高南越蠹,岂谢东堂策。会惬名山期,从君恣幽觌。”[6]这首诗写的是金石因诗歌而增香,是对金石传诗的高度评价。

以上例证都说明,唐人已把金石铭刻作为诗歌传播的一种方式,反映了唐人之诗刻石而传的情况。宋时能够见到的唐代诗碑还很多,如欧阳修《集古录》收唐诗唐时金石刻共12种;赵明程《金石录》收唐诗唐时金石刻共66种;王象之《舆地碑记》收唐诗唐时金石刻近40种。下面简单列举以上三书中的几种诗碑及其勒石年代、地点,以说明唐代用诗碑传播诗歌的情况[7]。

欧阳修《集古录》

《流杯亭侍宴诗》,武后久视元年[700]幸临汝温泉留宴,群臣应制诗碑。开元十年[722]碑废,贞元[785-805]中复立;

韩覃《幽林思》,武后时诗,韩覃撰,碑在嵩山;

唐玄宗《谒玄元庙诗》,唐玄宗手书,岁月阕,碑在北邙山上;

崇徽公主(仆固怀恩女)《手痕诗》,李山甫撰,碑在阴地关。等12种。

赵明程《金石录》

《流杯亭侍宴诗》,李峤撰序,殷仲容正书,久视元年[700]九月勒石;

《栖岩寺诗》,唐高宗、武则天撰,韩怀信正书,长安二年[702]勒石;

《六公咏》,李邕撰,胡履虚八分书,开元十一年[723];

《明皇行次成皋诗》,史叙行书,开元十三[725]年十月。等66种。

王象之《舆地碑记》

袁高《茶山诗》,高为之诗,于岫序,碑在宋时安吉州墨妙亭;

《善权寺诗灵岩瀑布记》,元和十三[818]年李飞刻,碑在常州;

崔词《谒禹庙诗》,宋之问等诗附后,碑在绍兴,元和十一年[816]刻石;元威明《阳明洞天诗》,在绍兴,太和三年[829]立石龙瑞宫;

白居易《阳明洞天诗》,在绍兴,太和三年[829]立。等近40种。

胡震亨对这些碑刻资料的判断是:“欧阳、赵、王三录所载唐人诗篇,并得自石本,真概不疑。”[8]那么,这些在唐代就立有诗碑的诗作,其所经过并阅读的人都是这些诗歌的接受者,并可能进行下一步的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在信息保存上具有相对的长久性,并成为后人收集、编纂诗集和校勘诗歌的重要依据,现存《全唐文》许多资料来源于金石铭刻,《全唐诗》中的一些诗歌和后人整理补遗的一些诗歌,也多来自于金石铭刻。

[1] 董诰.全唐文·卷五九〇,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P5962.

[2] 董诰.全唐文·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P347.

[3]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六,中华书局1979年,P1394.

[4] 仇兆鳌.杜诗详注·附编,中华书局1979年,P2243.

[5] 彭定求.全唐诗·卷一五〇,中华书局1960年P1555.

[6] 彭定求.全唐诗·卷一五二,中华书局1960年P1583.

[7] 资料采自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P345-350.

[8] 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P351.

(采录自吴淑玲《诗板、诗筒、诗碑和诗屏》,《文史知识》2008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