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更新时间:2023-11-27 17:07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建立于1988年,其前身是创建于1937年的历史学系

学院背景

文博学院建立数十年来,历史学科先后有著名学者陈登原、马长寿、陈直、张岂之彭树智周伟洲教授等执教。1994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国家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7年被列为陕西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及国家计委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历史专业和考古专业均被评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文博学院下设历史学系和考古学系。历史学系设有历史专业,是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考古学系设有考古学和文物保护技术2个本科专业。西北大学历史学科有专门史、世界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世界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门史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文博学院设有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事变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和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计算机室、多媒体视听室、图书资料室等等教学科研辅助机构。其中的图书资料室藏有各种书刊近10万册,历史博物馆藏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2万余件。教学设施齐全、教学手段先进,有着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

文博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35人,教授、副教授26名,大部分教师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与科研成果突出。学院的各个专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相互交叉和渗透,培养的学生具有基础厚、学识广、综合研究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历史学专业

简介

历史学系创建于1937年,历史专业是西北大学传统优势专业之一,长期以来在全国高校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先后有侯外庐、陈直、马长寿、陈登原、张岂之、彭树智及林剑鸣等著名学者任教。

历史学系设有周秦汉唐研究中心、佛教研究所、古籍研究所及西安事变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等专业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5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1997年以来,被列为西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已成为历史学高级人才培养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历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所有教师均具人博士或硕士学位。

专业科研情况

长期以来,历史学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承担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等研究课题,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侯外庐、张岂之先生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陈直先生的《汉书新证》、《史记新证》及陈登原先生的《国史旧闻》等专著,被学术界公认为经典之作;近年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六卷本)、彭树智先生主编的《中东国家通史》(多卷本)、陈峰、傅建成和岳珑教授主编的国内第一部大型多媒体《中国通史》等出版后,先后被教育部确立为“高校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思想文化”),2门陕西省精品课程(“中国通史”、“周秦汉唐文化史”),1门西北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历史地理”)。专著和教材还先后获得郭沫若史学荣誉奖、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二等奖、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二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学术专著百余部。

考古学专业

简介

考古学系成立于2003年,下设考古学本科专业。该专业设立于1956年,是全国最早设立的考古专业之一。先后由著名学者马长寿、陈直、刘士莪教授等主持教学科研工作,著名学者苏秉琦、陈梦家、胡厚宣、阎文儒、唐兰、宿白、石兴邦、王仲殊先生等先后讲学和指导专业建设。

多年来,考古学系充分利用陕西省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立足陕西、依托西北、面向全国,在“211工程”的重点支持下,学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1986年获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考古专业被列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2003年获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被列为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考古学系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联合申报设立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考古学系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目前共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大部分教师均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人才培养方面

坚持 “保持专业特色、拓宽专业基础、重视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坚持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田野考古发掘、博物馆实践相结合。通过与陕西文博考古单位合作与协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加强田野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科技考古学概论”)、省级精品课程1门(“史前考古学”);有一部教材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科技考古学概论”》),有二部教材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专业建立以来,已培养出一大批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有些毕业生已担任了省、市文物主管部门、文博单位的领导职务,有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或各省区文博考古研究机构、高校的业务骨干,在我国的文博考古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少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科学研究方面

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项目等多项。出版了学术著作和译著20多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等国内外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形成了中国史前考古、商周汉唐考古、文物研究与保护、西部民族考古等稳定的研究方向,成为我国考古与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文物保护

简介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为文博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该专业设立于1989年,是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首家设立的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2006年被评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目前拥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助教4人),实验管理人员1人。大部分教师具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聘请了王丹华、陆寿麟、黄克忠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十多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充分利用陕西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和西北大学作为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与科研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强文物保护技术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学科建设方面,从1990年起招收文物保护技术本、专科生,1994年起又相继在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下招收文物保护技术方向硕士研究生,2006年招收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联合申报设立了“砖石质文物保护”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在教学方面,坚持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办学指导思想,注重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办学思路。课程设置以历史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和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文理结合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以文物保护技术和方法、文物保护材料、文物分析技术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和专业综合实习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面

通过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委托培养和选派青年教师进修学习、选留优秀毕业生和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与敦煌研究院、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及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国内外多家单位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文物保护技术专门人才。1999年举办了首届全国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目前该系已培养了9届本科生、7届研究生、2届专科生,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文物保护、博物馆、考古研究和管理机构。

经过十多年建设和发展,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已逐步成为我国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科研方面

在科研方面,出版了5部学术著作及教材,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6篇被SCI收录。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内外合作项目,形成了彩绘无损分析、青铜器保护、土遗址保护、文物保护材料、科技考古等研究方向,成为我国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硕士学位

中国古代史学位点

创建于1937年,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主要研究方向有:1、秦汉史研究:主要研究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变化、文化风俗等 ;2、隋唐史研究:主要研究隋唐时期的制度典章、国库财政、建筑风貌、京城布局、民情风土、地域特点等;3、周秦汉唐典籍整理与研究:主要整理、考证周秦汉唐诸时期的历史文献、儒家经典,研究古籍版本、目录、校勘学、古文字学、音韵训诂学、辩伪学等,出版了大量的整理与研究著作。

中国近现代史学位点

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主要研究方向有:1、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主要对中国近现代不同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社会伦理思想等进行研究,并对中西思想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思想文化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影响、作用及其走向;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研究。主要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广泛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如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商业、社会经济生活以及社会结构、社会问题等。3、陕西近现代史研究。主要研究陕西近现代史中对全国具有影响意义的的重大事件和根据地(如西安事变、陕甘宁边区等)、陕西近现代经济史、社会史等。

考古及博物馆学学位点

该专业创建于1956年,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主要研究方向有:1.中国考古学研究。主要对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汉唐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进行深入研究;2.环境考古研究。主要研究古环境与古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研究古环境影响下的人类文化演变过程。 3.文物研究与保护。通过科学方法对不同类别文物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进行研究,对各类文物的保护方法与手段进行研究。2003年获得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本学位点设有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西部民族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方向。共有7名教授,6名副教授。

历史文献学学位点

该专业学位点设立于1982年,已连续招收硕士研究生30余人,硕士学位课程体系齐全且具有较强特色和师资优势,学院资料室及校图书馆藏有较为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料。

主要研究方向是:1、周秦汉唐历史文献研究。主要对先秦、两汉及隋唐时期的历史文献进行研究;2、目录、版本、校勘学。主要研究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理论与方法;3、陕西地方文献研究。以陕西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主要内容。

博士学位

考古及博物馆学学位点,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点,本学位点设有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西部民族考古、文物保护技术、文物 研究等方向,共有7名教授,6名副教授。

学院领导

文博学院党总支书记

王雁玲

王雁玲,女,副研究员,文博学院党总支书记、西北大学党委委员,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历任化工系团总支副书记、校团委副书记、书记、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文博学院党总支书记等职,获得陕西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团干部、陕西省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西北大学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学生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奖励。

文博学院院长

陈峰

陈峰,文博学院院长、教授,历史学博士。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历史分会主席。

校外重要学术兼职: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等。

文博学院副院长

陈洪海

陈洪海,男,1964年8月出生。汉族,山东省安丘市人,中共党员。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考古学系教授。

1985年7月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本科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8年7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9年9月至1990年7月在南开大学历史学系博物馆学专业进修,1997年12月至1998年12月赴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研修留学。1994年获国家文物局核批田野考古发掘领队资格。

1988年7月起在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系任教至今,主要承担“博物馆学概论”、“中国考古学通论”、“田野考古学”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并负责指导田野考古发掘教学实习。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博物馆学。

文博学院副院长

徐卫民,19年来,已经出版著作8部,发表论文60篇,还有不少的普及性文章,有些研究填补了空白,有些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60年生,陕西华县人。历史学博士、教授。文博学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历史地理的研究。多年来已出版了《秦建筑文化》(合著)《秦政治思想述略》(合著)《秦都城研究》《秦公帝王陵》《秦汉历史地理研究》《世界第八奇迹—秦陵兵马俑》等十部著作,主编和参编著作八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两项,西安市社会科学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一项。目前正从事国家社科基金(西部)课题“秦汉都城与自然环境演变关系研究”的研究。

主要学术兼职有: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中国秦汉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古都学会理事,陕西省历史学会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秦俑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出版的书籍和发表的论文有:

(一)著作:

《秦建筑文化》,(第一作者),陕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秦始皇陵兵马俑铜车马》陕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秦政治思想述略》,(第一作者),陕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西安出版社,1995年出版。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副主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中华秦文化辞典》,(副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秦俑秦文化研究》,(副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获陕西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

学优秀成果3等奖。

《地下军阵》,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秦公帝王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

《秦汉文化史大辞典》,(副主编)上海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五集),(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梦回大秦帝国》,(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六集)(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

《秦汉历史地理研究》,三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

《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集)(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秦王扫六合》,三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早期秦文化研究》(主编)三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科研机构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依托陕西省重点学科、陕西省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西北大学考古学、文物保护学两个主干学科和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的学术力量,利用教育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和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优势,并与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优势学科紧密结合,以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培养多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的的实验教学机构,是国内高校中设立最早、规模最大、条件最好、力量最强并主要面向本科生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类实验教学中心。基本条件 目前,“中心”实验用房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853台套,总值已达626余万元。有文物保护基础、文物分析、文物修复技术、文物数字模拟修复、文物保护材料、砖石质文物保护、土遗址保护、文物老化、考古现场文物保护、考古资料整理、人骨测量与分析、考古测绘、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13个专题实验分室和1个古代人骨标本库。本科生基础实验设备达到了一人一台套,专题实验分室可满足各类专门实验的需求。此外,根据实践、实验教学的需要,先后与省内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等18个文博单位共建了教学实习基地,拓展了实践、实验教学场所及内容,延伸了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作用。中心现有专职教师28人,其中高级职称占50%,中级职称占43%;博士学位占50%,硕士学位占43%;50岁以下者占89%。

在长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获得教学成果奖12项;在高等教育、科学、文物出版社等出版教材5部,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2004年以来,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200余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3项,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4项。

办学条件

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

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1945年成立的西北艺术文物研究室,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成立时间较早、藏品较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作为高校历史博物馆,其职能首先是服务于学校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和文物保护学等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并在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对外交文化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学科综合资料室

按照历史学科资料建设的统一规划,除了中国思想文化资料室、世界地区国别史资料室和西北民族史资料室等3个专业资料室外,文博学院重点建设了一座历史学综合图书资料室。该资料室现分为四部分:历史图书资料室、考古图书资料室、期刊资料室和史学基地学生阅览室,现藏中外文书刊近10万册,其中线装书2.5万册,宗教典籍上千册;期刊资料室拥有包括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在内的二百多种中外文期刊和报纸。本资料室与国内许多高校和日、韩、美、奥等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常年保持资料交换关系,具有网络查阅资料信息功能。

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

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面积约300平方米,配备有文物保护相关的分析、检测、实验仪器设备,可基本满足文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各类基础实验教学的需要,并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文物保护科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媒体网络教室

1998年建立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装备有先进的多媒体电脑数十台,并且全部实现了网络化,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和学生实习时可达到一人一台电脑,也极大地方便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

多功能多媒体视听室

1998年建成的多功能多媒体视听室,总面积150余平方米,装备有全套先进的投影、音响设施和信息处理系统,可满足教学、学术报告等多方面活动的需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