耤河

更新时间:2023-10-19 14:35

耤河,由于电脑字库的限制,常常写作“藉河”,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在甘肃省天水市境内,发源于甘谷县北部秦岭北麓龙台山,由西向东流,横贯天水北部,于天水麦积区汇入渭河,河长81.2公里,流域面积1267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3亿立方米。年平均输沙量473.43万吨,平均侵蚀模数为4650吨/年·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罗玉河、南沟河等。

名称由来

耤河,读音为XI(席),历史上名称众多,古称洋水、峄水,又称乌龙江,因流经古坡乡而又名古坡河,《水经注》中称藉水,后来州、县志中称耤水。但1990年代由于电子化时字库限制,媒体讹为“藉河”。

九十年代后期,由于电脑汉字数字化字库里没有“耤”字,给文字工作者造成不便。基于此,2001年1月天水市秦城区民政局申报天水市勘定行政区域界线领导小组审定同意后,将“耤”改为“藉”且读音“xī”保持不变。

干流概况

耤河,发源于甘谷县秦岭北麓龙台山瘦驴岭一带,河源高程2450米(一说2472米),经甘谷县艾家川、古坡镇、秦州区(原秦城区)关子、藉口、太京,麦积区(原北道区)二十里铺,在麦积区二十里铺乡峡口村入渭,河口高程1090米。干流长度,《甘肃省志·水利志》记为81.2公里,流域面积1267平方公里,《秦城区志》记为85公里,流域面积1276平方公里。

在甘谷县境内,称古坡河,蜿蜒于土石山林之中,河谷窄狭,水流湍急,主河道长22.05公里,流域总面积122.87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77.63万立方米,年平均流量0.56立方米/秒。

在秦州区境内,境内河长55公里。发源于甘谷县南部瘦驴岭(海拔2472米),经甘谷古坡乡杨家坪附近入秦州区境。经关子镇石川(古称大弁川)、七十铺,藉口镇六十铺、五十铺,至白草滩与金家河汇合。南北2支汇合后,由西向东,流经太京镇全境,至王家磨与南沟河会合后进入秦州市区,至县家路村出境。境内面积1066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83.6%。

在麦积区境内,经秦州区流入二十里铺乡后,有横峪河汇入,在城区西部二十里铺乡峡口村入渭河。区内长7公里。据1964~1984年天水郡水文站观测资料,年平均每秒流量3370立方米,最大每秒流量3260立方米(1959年10月10日),1970~1980年代多次断流。年平均径流总量1.07亿立方米,最大2.26亿立方米,最小0.28亿立方米。含砂量比渭河小,年输砂470万吨。

水文特征

耤河相对较少径流区该区地面植被率低,调蓄洪水能力差。1959年~1990年平均流量3.09立方米/秒,径流量0.98亿立方米,径流深96.2毫米,径流模数3.03升/秒平方公里。

耤河最大洪峰流量3260立方米/秒,出现于1959年10月10日,是自1933年以来的最大值,为百年一遇洪水,现秦城区防汛以此为标准进行设防。

耤河自1979年出现断流,1979年6月21日断流8天,1981年5月3日及5月28日至31日断流5天,同年6月1日至9日、14日至19日,共断流15天,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断流时段加长。

径流的年际变化,1960年代均值为1.314亿立方米,偏大于历年均值37%,为丰水时段。1970年代均值为0.766亿立方米,偏小于历年均值20%,为枯水时段。1980年代均值为0.804亿立方米,偏小于历年均值16.1%仍为枯水时段。1990年代初期仍为枯水段。径流的最大年为1967年,径流2.253亿立方米,最小年1972年,径流0.2817亿立方米,大小年相差8倍。

主要支流

甘谷县段沿途流入支流有:

上石沟水:发源于古坡头、杨魏家坪,流经总长1.6公里。

水蒿峪沟水:发源于石角坪梁,流经总长1.8公里。

暖水沟水:发源于古坡头山梁,流经总长1.8公里。

浅子沟水:发源于师家山梁,流经总长1.62公里。

任家沟水:发源于樊家寺山梁,流经总长3.05公里。

寺沟水:发源于石鼓山梁,流经总长3.85公里。

大峨峪沟水:发源于小坪儿山梁,流经总长1.73公里。

下庙沟水:发源十八盘梁,流经总长1.3公里。

蒲林沟水:发源石鼓山梁,流经总长1.65公里。

山才沟水:发源于山才沟梁,流经总长2.25公里。

条岔沟水:发源于石鼓山梁,流经总3.8公里。

上庙沟水:发源于李家沟梁,流经总长2.65公里。

羌甘峪沟水:发源于黑沟梁,流经总长7.35公里。

任家庄沟水:发源于吊草坝沟梁,流经总长6.85公里。

黄家庄沟水:发源于瘦驴岭山梁,流经总长5.91公里。

陡沙沟水:发源于陡沙沟梁,流经总长1.35公里。

道碌碡沟水:发源于花台山梁,流经总长1.7公里。

沙沟儿沟水:发源于龙台山梁,流经总长4.55公里。

年集沟(又名蜘蛛谷)水:发源于太京乡丁家门村,全长11公里,由西北流向东南至太京乡川口村汇入耤河。

罗玉河(古名漾水):全长24公里,发源于凤凰山南麓席家寨,经玉泉、中梁两乡至秦城区东桥头注入耤河。

普岔河,发源于牡丹乡新兆坡(海拔1837米),由南向北,至太京乡三十甸子汇入耤河,全长12公里,流域面积39.75平方公里。

韦家沟水(即古罗城溪,又名佛空谷水):发源于太京乡南部杨家安子东,由西南流向东北,于太京乡二十里铺注入耤河,全长7.5公里。

平峪沟水(古名山谷水):西支发源于店镇乡热柿湾北,北支源于太京乡何家庙东(海拔1872米),由南向北,经太京乡席范、刘家庄至窝驼村汇入耤河,全长12公里。

南沟河(古名黄瓜水,又名赤峪水):是耤河南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齐寿山北麓,由南向北经齐寿、皂郊,于天水郡汇入耤河,全长27公里。

耤河进入天水市区后,南岸依次汇入的支流有豹子沟(古名毛泉谷)、吕二沟(古名栗泉谷)、龙王沟、水家沟(古名沙垅水)诸水。以上4水发源于王家山及后郎庙山,自南向北,汇入耤河。

恒河峪,又名罗家沟,发源于秦州区徐家店,在麦积秦州交界处流入麦积区,终点位于恒河峪入藉河口,属于藉河一级支流,位于麦积区花牛镇辖区内,境内流域面积约64.2km2,长11.9km,河道比降23.4‰。

治理开发

水电工程

1944年4月,天水电厂请示资源委员会,同意引耤河水在师家崖修建水库两座和长约2.5公里水渠一条,在王家磨修建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180千瓦,于1945年建成发电。1954年王家磨水电站停止运行。

灌溉工程

西干渠,位于藉口、太京两乡耤河南岸,自耤口乡四十里铺引水,尾水退于平峪沟,全长15.5公里。原设计引水量1立方米/秒,灌面9600亩,有效灌面6500亩,始建于1955年,1966年开始扩建,1970年竣工。渠道沿线有截流工程、进水闸、导水堤、涵洞、渡槽、防洪和公路堤涵、护坡、跌水、闸门等各种建筑物78座。该渠建成后,1986年和1989年又投资144万元,进行配套整修后担负耤口、太京两乡近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

关子北渠,位于关子乡境内,长4.6公里,灌区宽0.95公里,设计引水量0.3立方米/秒,灌面1230亩。该渠始建于1958年10月,民办公助,1963年改建,1981~1982年国家投资5万元第三次整修,上段衬砌1050米,1990年新修整修渡槽、桥隧等渠系建筑物30余处,可灌1200亩。

关子南渠,位于关子乡南部,长8.54公里,灌区宽0.95公里,可灌溉关子乡10个行政村的川地。该渠1958年与北渠同期上马,1973年原天水县水电局投资6.5万元维修,1990年以后又投资42万元第三次维修,有各种闸、涵、跌水、护坡等建筑物44座,设计灌面3400亩,因水量不足,实际可灌2000多亩。

耤口南山渠,位于稽河支流金家河南岸二、三级阶地交汇处,全长5.75公里,原设计流量为0.5立方米/秒,可灌稽口乡崔家磨等四村的农田1200亩。1967年始建,1969年竣工,1970年代和1980年代曾两次整修疏通,效益附合设计要求。

二十里铺东干渠,民国22年(1933年)国民军第一师驻天水时,曾发动群众修成从七里墩(今属秦城区)引稽河水至马跑泉的灌渠,可灌地千余亩。但因耤河水不稳定,不几年,又废为平地。1965年,专区和县财政投资20万元,原天水县人委组织民工重建,1966年竣工。干渠由今秦城区五里铺南引耤河水入渠至马跑泉三十甸子村止,长16公里。主要建筑物有进水闸门1座、公路涵洞3处,引水流量每秒0.2立方米,可灌曹家埂、高家湾、二十里铺等村川地1500亩。1970年代。渠首段渐为垃圾污物所阻,通水困难。1986—1990年,省水利厅及区财政投资19万元,修复了部分渠道。

饮水工程

上磨水库,位于秦州区籍口镇上磨村耤河支流金河上,水库上游流域面积71.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120万立方米,设计总库容641万立方米。工程包括主体大坝、输水泄洪洞、溢洪洞、移民安置和附属设施等。水库建成后平均日供水能力2.3万立方米,农村人畜饮水10万立方米,以及沿线农业灌溉用水73万立方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