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斯特鱼龙

更新时间:2024-05-20 15:11

萨斯特鱼龙(Shastasaurus)是种鱼龙类,生存于三叠纪晚期的中国贵州,美国与墨西哥等地。萨斯特鱼龙的属名意为“萨斯特山的蜥蜴”,指模式种的正模发现于加州北部的萨斯特山。萨斯特鱼龙身材稍瘦,缺乏背鳍,尾鳍也不突出。

属内物种

太平洋萨斯特鱼龙

太平洋萨斯特鱼龙(S. pacificus)是萨斯特鱼龙属模式种,生活在卡尼阶,2.31-2.3亿年前的美国的霍塞尔库斯组和墨西哥的锑组。拥有粗壮的吻部,牙齿相对较小,头长大约1米,接近杯椎鱼龙头骨的长度。太平洋萨斯特鱼龙头部占据体长比例很大。牙齿最大大约3cm高,齿冠还要少一些,直径1cm多一点,冠形指数大约2左右。根据牙齿形态,Massare(1989)认为它的牙齿属于“cut”的类型,而且根据其又粗又宽的吻部,可能以大型鱼类和其他海爬为食,但更可能是机会主义者,见到什么吃什么。S. alexandrae、S. osmonti目前是太平洋萨斯特鱼龙的异名。

梁氏萨斯特鱼龙

梁氏萨斯特鱼龙(S. liangae)生活在卡尼阶,2.37-2.335亿年前的中国贵州的法郎组-瓦窑段,原本是关岭鱼龙,并吞并了蔡胡氏典型鱼龙(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关于典型鱼龙的发表历史,最初要回朔至2000年,由尹恭正等人《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海生爬行动物的初步研究》中的新属种发表,文中描述新种蔡胡氏典型鱼龙(Typicusichthyosaurus tsaihuae)属于大型鱼龙,体长约6.32m,发现于贵州西南部,特征是头部较小,吻部长,眼眶小,被暂时归类于萨斯特鱼龙科中。2006年,德国蒂宾根大学的Michael Werner Maisch等人对于贵州鱼龙的研究报告中,在文末讨论到了贵州鱼龙、关岭鱼龙和典型鱼龙三者的关系,当中提到典型鱼龙异常的小头和其多节的荐前椎,认为这化石标本有赝品的可能。2011年,德国波昂大学的Paul Martin Sander等人证实贵州鱼龙与萨斯特鱼龙是不同的属,因而回复了贵州鱼龙的有效学名资格,而关岭鱼龙被并入了萨斯特鱼龙属中,成为梁氏萨斯特鱼龙(Shastasaurus liangae)。梁氏萨斯特鱼龙当初发表时根据化石标本估计全长约 6.44 米。在2011年被改归类于萨斯特鱼龙。最大型标本(编号YIGMR SPCV03109)身长约8.3米。未成年标本(编号YIGMR SPCV03108)身长约3.74米。随着较多的化石出土,科学家发现梁氏萨斯特鱼龙头部确实极小,而并非化石造假。梁氏萨斯特鱼龙头颅骨长度约是全身长的8.3%;而未成年个体的头颅骨长度,约是全身长的9.3%。梁氏萨斯特鱼龙有数个完整的头颅骨被发现,头部呈宽三角形。

西卡尼萨斯特鱼龙

西卡尼萨斯特鱼龙(S. sikkanniensis)是在2004年被叙述、命名,当时是秀尼鱼龙的一种,种名指化石发现地西卡尼酋长区。但当时研究并没有根据种系发生学分析,原作者也注意到这新种与萨斯特鱼龙的类似处。在2011年的种系发生学研究,发现这一物种较类似萨斯特鱼龙,而与秀尼鱼龙不大相似,因此改归类于萨斯特鱼龙,成为西卡尼萨斯特鱼龙。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帕多内特(Pardonet)组地层,地质年代约相当于诺利阶中期。2.17-2.143亿年前。西卡尼萨斯特鱼龙是萨斯特鱼龙属体型最大的种,也是最大的已命名的鱼龙,身长21米,重50吨。西卡尼酋长区平克山出土的一块鱼龙椎骨也被认为是西卡尼萨斯特鱼龙,这个个体可达150吨。

原萨斯特鱼龙属物种

在2009年,中国科学家将贵州鱼龙归类于萨斯特鱼龙的一种,根据2011年的新研究,贵州鱼龙其实是更进阶型的鱼龙类,而非萨斯特鱼龙的一种,后被归入秀尼鱼龙科。1997年,德国的S. neubigi被重新研究,并被被归入杯椎鱼龙科,建立为独立属幽灵鱼龙(Phantomosaurus)。过去还有许多种被归类于萨斯特鱼龙,例如:奥地利的S. carinthiacus目前被认为是疑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