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阴

更新时间:2023-07-06 07:15

荡阴(今汤阴),因在荡水之南得名,因温变暖故改名汤阴。

名称来源

荡阴(今汤阴),因在荡水之南得名,公元前350年后,出现荡阴地名。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县。《说文解字》对“荡”字解释:水出河内荡阴东入黄泽。为汤之古音,传后人为简省,去草字头改为汤。一说上有温泉,水温如汤。古代黄河曾流经县境东部,四千年前这里已具有相当水平的农业生产,处古代政治文化中心地带。

历史沿革

荡阴是汤阴的古称,自古以来经历了许多的名称变更。

古代

汤阴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就有先民居住,经考古发掘在白营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木构架水井,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是人类群居极其重要的标志。

夏代,夏帝胤甲)、孔甲把都城定居在今县东16公里的西河村。孔甲在这里作了《破斧之歌》,成为“东音”(东方音乐)的开山之作。

商代,这里属于商都畿辅之地,纣王在商都拒谏的故事时时传来。纣挖比干心之后,比干负伤从商都逃到今县东16公里的高岗上死去,高岗因名枉人山,今存庙宇纪念。接着,纣囚西伯姬昌周文王)于今县北4公里处羑里城,周文王于羑里城七年著述出《周易》,今存羑里城文王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景区。

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建立起周王朝之后,“封纣子武庚于” ,遗址在今县东16公里处邶城管叔蔡叔勾结武庚举行叛乱,周公旦率兵平定了叛乱,杀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和霍叔。自此,西周得以安定。

春秋时期,相传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来到今县东16公里处邶城一带,听到人们传唱着许多或激情亢奋、或委婉含蓄、皆悦耳怡人的诗歌,便嘱咐弟子们悉心收集起来,整理成《邶风》19首,融入了《诗经》之中;孔子和弟子们来到今县城东南3公里的孔村一带,一群沿路玩耍的孩童阻挡了他们前行的车辆,孔子留下来在这里讲学,至今五个孔村里还传颂着孔子当年讲学的趣事。乡人女诗人嫁给许穆公,因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提出联齐抗狄以救卫,齐桓公闻知,即发兵复卫,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一生诗作很多,由于战争频繁多有散失,仅存《诗经》中《泉水》、《载驰》、《竹竿》三首四言诗,文辞清新,脍炙人口,倍受历代文人推崇。齐桓公在阻止狄族进攻中原援救邢、卫战中,曾率兵于今白营、胡营一带安营扎寨。其媵(yìng,妾)卫女爱兵惜将,深受拥戴,由于过度操劳,病逝于军中。因战事紧张齐桓公只好将卫女葬于此地,将士们以枪、戈、钺、斧等兵器挑起铠甲、衣衫作幡祭祀卫女。由祭祀卫女而衍生出的大型舞蹈跑帷子传承至今,已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战国时期,汤阴属魏。公元前350年,荡阴地名开始出现。公元前259年(即秦昭王四十八年,魏安厘王十八年),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窃得虎符,于汤阴县南9公里处今将城椎杀了晋鄙,夺取兵权,率兵救赵。名医扁鹊秦越人)行医至此,汤阴县东南7公里之伏道被秦太医令李醯所派力士杀害,当地民众请求扁鹊弟子们同意,以隆重礼节将扁鹊安葬在此地。今存扁鹊墓庙,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秦属邯郸郡。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置县,属河内郡;东汉建安17年(212)改属魏郡;县令张迁,字公方,东汉陈留郡己吾县(今河南省宁陵县西南)人。累任郎中、谷城县长、汤阴县令。

张迁敦厚纯朴,垂爱在民。在他的治理下,社会风气良好,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种地之后露宿在野外,也不会有任何问题。腊月行祭之日,他将囚徒放假回家,囚徒们感念他的恩德,都能按时归来。遇到计算人口赋税等问题,他也不麻烦乡人。黄巾起义后,许多地方都被烧毁,惟独他治理下的县城完好无损。张迁改任时,境内民众奔走相告,送别者多如云涌。后人撰书《张迁碑》记录他的事迹,成为当代书法界弥足珍贵的瑰宝。

三国,属魏。“魏文帝幸洛道病,有巫师以水饮之,立愈”,遂赐名宜师沟(今宜沟);曹植到羑里城祭祀,赋诗一首《诘纣》:“崇侯何功,乃用为辅?西伯何辜,囚之囹圄?囹圄既成,负土既盈。兴立炮烙,贼害忠贞。”

西晋,属。=。永兴元年(304)七月,战事逼近荡阴,双方在城南展开大战,惠帝司马衷部因长途跋涉,加上酷暑难熬,于七月二十四日在今下扣一带败了下来。混战中惠帝司马衷颊中三箭,随从百官侍卫看到战争打败,纷纷逃散。在今云村一带,乱兵向晋惠帝举刀时,侍中嵇绍用自己的身体紧紧地护卫惠帝而惨遭杀害,鲜血溅染了惠帝的衣服。惠帝被擒后,行至今光村时,左右兵士看到惠帝血衣,劝他洗去,惠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后人因建嵇绍祠纪念,今存相关村名十多个。

隋,属汲郡。开皇六年(586)复置汤阴县,于县东17里(今之古贤)置县城,十年(590)并入安阳;十六年 (596)再置于县西南30里(今鹤壁市故县村),改曰荡源;乡人赵孝逸,官四门助教,书法与北周名家赵文深齐名。赵文深学王羲之,孝逸效法王献之,都非常有建树。平凉之后,王褒入关,举国上下皆学习王褒的书法,惟有赵文深、赵孝逸他们两人坚持学习二王书法。隋朝建立后,临二王之作品,往往被人们争相购买。乡人尧君素曾为隋炀帝鹰击郎将,李渊起兵后,派人到河东浦坂城下招降尧君素。尧君素斥退说客,后被叛逃所杀。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唐太宗下诏说:“隋故鹰击郎将尧君素,虽桀犬吠尧,有乖倒戈之志;疾风劲草,实表岁寒之心。可赠蒲州刺史,仍访其子孙以闻。”

唐,贞观元年(627),改名汤阴。置今址为县城。大约在广德二年(724)大诗人杜甫过汤阴,察看了“八王之乱”古战场,瞻仰了嵇公祠,作下《伤春》诗。其中之四写道:“再有朝廷乱,难知消息真。近传王在洛,复道使归秦。夺马悲公主,登车泣贵嫔。萧关迷北上,沧海欲东巡。敢料每危体,犹多老大臣。岂无嵇绍血,沾洒属车尘。”

唐代文学家韩愈针对“文王拘羑里”的史实,感慨良多,写下《拘幽操》赞颂周文王:“目窈窈兮,其凝其盲。耳肃肃兮,听不闻声。朝不见日出兮,夜不见月与星。有知无知兮,为死为生。臣罪当诛兮,天王圣明。”

宋,属相州。绍圣初(1094),苏轼自定武赴岭南,一路风尘,来到汤阴吃到一种豌豆大麦粥,不由得诗性骤发。因此赋诗一首《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朔野方赤地,河壖但黄尘。秋霜暗豆荚,夏旱臞麦人。逆旅唱晨粥,行庖得时珍。青斑照匕筋,脆响鸣牙龈。玉食谢故吏,风餐便逐臣。飘零竟何适?浩荡寄此身。争劝加饮食,实无负吏民。何当万里客,归及三年新。”

宣和初(1119),改属浚州;后仍属相州。北宋崇宁二年即1103年,著名民族英雄岳飞年诞生于汤阴县东永和乡孝悌里。

金(1127~1234)汤阴属彰德府

元(1271~1368)汤阴属彰德路。乡人许有壬(1287~1364), 字可用。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登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至治二年(1322)转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劾治不法官僚豪家。次年升中央监察御史。向英宗上疏强国富民十条建议,多被采纳。许有壬历官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惠宗(顺帝)七朝,政绩显著,累官左司郎中、两淮都转运盐使、中书参知政事、中书左丞、集贤殿大学士。为政近五十年,他曾多次针对科举制度、漕运、军队建设等国家大事,直言不讳地向朝廷提出批评和建议。有壬善笔札,工词章。著有《至正集》和《圭塘小稿》,曾为《大元大一统志》作序。

明(1368~1644)汤阴属彰德府。乡人李鐩(1448~1529) 字时器,今汤阴县五陵镇镇抚寨村人。明成化八年(1472)进士,初授都水主事。累官鸿胪少卿、工部侍郎、工部尚书。成化年间任刑部郎中时,奉命赴山西赈灾,在救灾同时,广开水渠,浇灌农田上百万亩,成绩卓著。弘治初年奉诏上书,条陈治理朝政十事,并精将简政,加强军备,制定防御策略,对稳定边防局势起到重要作用,深得弘治帝赞许。后,鐩遭宦官排斥,被迫辞职。

清(1644~1911)汤阴属彰德府。乡人王伯勉(1618~1677) 字子健,号东皋。今汤阴古贤村人。清顺治三年(1635)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清廉自守,声望颇高。著有《东皋文公集》,曾为康熙《汤阴县志》作序。乾隆十五年(1750),清高宗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南巡返京途中过汤阴,分别到岳飞庙、羑里城(文王庙)祭祀,留有七言诗二首与祭文。光绪二十八年(1902),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光绪皇帝爱新觉罗? 载湉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逃至西安,返回北京途中,在汤阴县宜沟镇下榻,今存行宫;到岳飞庙祭祀,光绪皇帝赐题“百战神威”,慈禧太后赐题“忠灵未泯”匾文,悬挂于岳飞庙至今。

崇祯《汤阴县志》载:东抵故城接内黄界距县城60里;西抵神林村接林县界77里多南抵宜沟镇接浚县界25里;北抵羑河铺接安阳界15里。计东西长130里,南北宽40里。

明、清两代,全县编户为四十二里:

忠武坊、演易坊、羑里社、黄村屯、木佛社、士昌社、张盖屯、隆化社、士昌屯、西河社、伏道屯、伏道社、任固社、故城社、宋村社、邶城社、西城社、小元屯、江窑社、遵贵屯、大性屯、惠果寺、侯家庄、周流社、寒泉屯、鹤壁社、开信社、綦逐社、苏胡社、五陵社、将城屯、长沙屯、鹿楼社、兴寺社、南阳社、申家庄、塔河社、时丰社、偏店社、青山屯、岗阳屯、将台屯。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划宜沟南镇归汤阴管辖。

近代

中华民国(以下简称民国)初(1912—1923年)废府治,属河北道管辖。

民国时期,据《河南通志稿》载:东至滑县内黄界60里;西至林县界70里;南至浚县界25里;北至安阳界15里。东南至浚、滑二县界50里;东北至安阳界50里;西南至林县界50里;西北至安阳界45里;东西长130里,南北宽40里。总面积4468市方里。

民国初年废里社,划为七个区,即:城厢、白营、菜园、五陵、李朱、鹿楼鹤壁。每区下各设四段。

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日军侵占时期(1938年—1945年)属豫北道。

一九三五年(民国二十四年),改为四个区。一区县城领91保,908甲。二区古贤领101保,923甲。三区镇抚寨领125保,923甲。四区鹿楼集领128保,1278甲。城镇以街道为保,农村以村为保,十户为甲,各设保甲长。

一九三八年(民国二十七年)春,日军侵汤后,仍设四区。一区城关、二区古贤、三区五陵,四区鹤壁。

区下为保甲,保分甲乙丙三等。甲等15甲,乙等11—14甲,丙等6—10甲,甲等设保长副保长各1人,保队附1人,干事1人,勤务3人。乙、丙等除不设干事,勤务各递减1人外,余皆同。

其时区下共设联保51处,433保,4346甲。

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县境西南山区建立汤阴县抗日民主政府,辖盘石头、将军墓、辉泉沟、大宽河、小宽河5个村。

一九四四年元月改建淇汤抗日县政府。三月,太行行署——七专署命令将林县所辖之将军墓、野猪泉两村划归汤阴管辖。

同年十二月,改建安汤抗日联合政府,辖3个区,一区小宽河,二区黄龙庙沟,三区南堰(安阳)。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秋,日军投降后,国民党统治区废区改设11个乡(镇),即:城关镇、羑里乡、隆化乡、古贤镇、镇抚乡、任固乡、五陵镇、大性乡、宜沟镇、鹿楼镇、鹤壁镇。是时属(安阳)第三行政区。

同年六月安汤人民政府武装,先后解放鹤壁、鹿楼两镇,解放区扩大为6个区,一区小宽河、二区鹤壁、三区鹿楼、四区善应(安阳,下同)、五区高平、六区马投涧。

同年十月,安汤人民政府分设后,汤阴解放区划为4个区:一区鹿楼、二区鹤壁、三区石林、四区耿寺。中共冀鲁豫区委同时在县东成立汤阴县政府,划分三个区,在县境东南一带活动。

一九四六年(民国三十五年)太行行署第三专署命令将安阳之王家迪、东齐村、杜家迪、师家顶、西顶、黄龙庙沟、老王岩、岭南8个自然村划归汤阴管辖。

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汤阴县城第二次解放后,规划全县为8区2镇,即:鹤壁(一区),鹿楼(二区),中石林(三区),陈下扣(四区),伏道(五区),菜园(六区),五陵(七区),任固(八区)。两镇:城关、菜园。

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五月安阳解放后,经太行行署第五专署命令将汤阴所辖羑河以北之汪流、前后遵贵、遵贵屯、郑寺、霸台、将台、将台屯、报德、小韩、开信、朱家营12个村划归邺县(今属安阳)管辖。同时将邺县所辖之花耳庄、张官屯、徐家庄、冢上4个村划归汤阴管辖。

同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属平原省安阳专员公署。

一九五○年元月十三日,县政府规定,全县共设7个区292个行政村。一区(城关)44个;二区(鹤壁)47个;三区(鹿楼)47个;四区(宜沟)31个;五区(西柳圈)34个;六区(古贤)36个;七区(任固)53个;并设菜园镇。

一九五二年,菜园镇撤销,原7个区增为8个区,八区区公所驻伏道,辖29个行政村。

是年,平原省撤销,改属河南省安阳专员公署。

一九五四年九月,经国务院批准,淇县撤销,并入汤阴(淇县原辖4个区,56个乡)。

一九五四年,普选建政后,全县原8个区不变,增设1个县辖镇(城关),并在各区下分设73个乡。

一九五五年八月,河南省安阳专署命令,将汤阴所辖之四伏厂、宋梁桥、北高城、跑马厂4个村划归安阳管辖。同时命令将安阳所辖之新庄、杨柳辛庄、葛庄、杨庄、中杨庄、三伏厂、王辛庄等村划归汤阴管辖。

一九五七年,遵照安阳专署通知,先后将鹤壁、东头、西顶、罗村、石门、施家沟、寺望台、石林、大河涧、盘石头、庞村、鹿楼(除大洼、黄鹿厂、龙堂三个村外)12个乡划归新建之鹤壁市管辖。

一九五八年,安阳专员公署撤销,属新乡专员公署管辖。

是年全县成立城关、白营、菜园、任固、五陵、伏道、宜沟7个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二年又分别增设韩庄、古贤和冯村(后改瓦岗)3个公社。

一九六一年,复归安阳专员公署管辖。

一九六二年,经国务院批准,淇汤复分治。原属淇县之王老屯、魏城、唐王庄、王武岗、李赵河、牛村、冯岗、小莲庄、大盖族等大队留归汤阴。自此至一九八五年无变化。全县总面积为64586平方公里。

一九八○年,城关人民公社改为城关镇。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各公社全改为乡。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安阳行政公署撤销,本县划归安阳市管辖。

名城特色

汤阴城乃历史古城,其兴建格局严格按照旧制而建,县境东西广,县城东西长,呈龟背形状城池。城内街道对称,胡同星罗棋布,俗称“汤阴县龟背城,六门四马道,九街一路三十六胡同。”

汤阴县城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旧时分外城、内城。外城圮时无考,内城墙毁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整个城区呈长方形,东西长1250米,南北宽750米,古城墙底宽30余米,上宽10余米,高10米余,旧护城河底宽7米余。城区地势中间高出四周3~4米,分六个城门,有东西2门,南北4门,即大南门、小南门、大北门、小北门。又分称向水门(东门)、映山门(西门)、连道门(大南门)、瞻淇门(小南门)、迎恩门(大北门)、栱辰门(小北门)。如此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龟背形,东为头,西为尾,南北四门四只脚,旧时东门外南北有两口水井,传为神龟的眼睛。城区的街道胡同布局,亦按龟背形设计建造,构成一块块方格,主街道东西大街位于明清县衙(今县人民政府)前。县衙居城中稍西,街道以县衙分称东上街、大南街、大北街、西上街、小南街(今岳庙街)、小北街(今甜水井街)、学街(今文化街)、官墙后街(今政法街)、育贤(古音)街。大南街与大北街对称,过东十字路口相通;小南街与小北街对称,过西十字路相通;小南街与大南街东西对称,过育贤街丁字路口相通;小北街与大北街东西对称,过神路(古名)丁字路口与官墙后街相通;神路与缑家胡同对应;官墙后街与学街对应;东张家胡同与苏家胡同对称,西唐家胡同与卢家胡同对称;东西两区的胡同又相对称等等。这种小巧玲珑、布局严谨、街道规整的县城在中原地区及全国也甚为罕见。

民居中以传统式四合院民居居多,其中保留传统风貌的有甜水井街唐家胡同中的唐家大院、文化街张家大院、东大街的张家大院、大北街的苏家大院等,其布局或为“四进四合院”(俗称九门相照),或为“三进四合院”,多为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年间所建。

古城文化

庙会文化

汤阴县的庙会发端年代不详。起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日,止于农历十月二十二日,计118次。庙会时间多为一天,按方言称,庙会分主会村、跨会村。主会村兴起庙会缘由是以当地某一古庙(含寺院、道观、祠堂)为依托。庙会当天,方圆商贾易地到主会村街头经营。主会村、跨会村中的社火会首于会前敛聚财物,请来剧团或其它形式文艺团体,在主会村街头唱戏或表演,时间一般是3至5天。主会村、跨会村中的居民于会前打扫庭院,杀猪宰羊,备下丰厚食品,邀约姻亲、世谊的人们前来赶会看戏,进行各种交流。届时,主会村、跨会村皆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居于主会村、跨会村的人家往往以自家来客多作为炫耀的由头,而他们每年中1至2次的庙会支出,往往大于其全家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总支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这种好客的淳朴民风,成为汤阴县乡土文化中的一大特点。

岳庙庙会:始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汤阴知县杨世达首创。每年的阴历二月十五日是岳飞的诞辰日,是日前来祭祀岳飞的人们众多,从而形成了庙会。庙会集信仰祭祀、文化艺术、物资交流、走亲访友为一体,和谐繁荣,蔚为大观。吸引了汤阴及周边县市安阳、鹤壁、新乡、濮阳、内黄、滑县、浚县、河北邯郸、邢台等地民众纷纷前来赶会。

丧葬文化

汤阴县民间的丧葬习俗,是在家中有人去世之后,即由家人、邻居为死者穿寿衣,移位于草铺之上,之后即请当地文人为之写丧帖,丧帖上注明主事人与死者关系,死者原因、时间、停丧、发丧时间、丧居地点、注明死者的家庭、族亲成员。此帖于死者故去第二天零时至第三天天亮之前,张贴于原县城六个城门一侧,或是村镇四方道路的路口,祈望死者生前友好来丧家吊唁。此前丧家主事人要到姻亲、族谊家中向长者磕头报丧,请他们举家或派代表参加入殓仪式。主丧人家中子、媳、女、婿、孙、孙媳、侄、侄媳、侄孙等孝服、孝帽、孝抹、孝带的穿扎方式又不尽相同,可让外人一看便知穿者与死者的关系,成为汤阴丧葬文化中的特点。

易学文化

20世纪80年代起,周易研究广泛开展,周易研究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汤阴县成立有“羑里中华易经应用研究会”。自2004年之后,在羑里城每年都要举行 “羑里城周文王祭祀”仪式,有《周易新学》和《羑里易学研究》等。

岳飞文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民间建有以汤阴、北京杭州九江开封等地历史专家、学者为主体的“岳飞研究会”,定期举行岳飞研究会年会,交流对岳飞研究的新成果,商讨弘扬岳飞精神、发展岳飞文化之大计。已有中华书局等国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岳飞研究》文集5集。

有关碑碣也是岳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岳飞庙碑碣是中原极富特色的文学书法艺术宝库,其中有岳飞手书碑碣和历代帝王、官吏、名人巨擘颂扬岳飞的诗文,共400余方。文体俱全,风格各异。是豫北地区存量最多的碑刻艺术宝库,对研究元、明、清及当代文学、书法、社会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文物古迹

汤河桥

汤河桥又名广济桥,位于县城北汤河之上,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汤河桥南北长约40米,宽7.9米,白石质地,为五孔石拱桥。拱径由中拱至次拱再至边拱依次缩小。中拱与次拱龙门上下游均浮雕吸水兽,造型生动。两侧分别雕有以云纹为底的飞龙、飞凤,边拱满饰花草和缠枝纹。桥面两侧有栏杆44架。汤河桥建于明天顺年间( 1457~1464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重修。这里曾为明清时期的驿路,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之一。汤河桥建成至今虽历经500余年的风雨沧桑,但是由于结构合理,石质优良,又经之后的多次维修,至今保存较好。只是由于此处地势低洼,1996年在桥的东侧又新建桥梁一座,该桥遂成为人们观赏游玩的去处。

白营龙山文化遗址

白营龙山文化遗址,位于汤阴县城东白营村,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南龙山文化遗址,遗址面积约18200平方米,白营遗址的河南龙山文化层,堆积厚,保存较好,内涵丰富,文化堆积厚达3-5米,是豫北地区龙山文化遗址的典型代表,对研究当时社会状况、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羑里城

羑里城 羑里城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城北4公里、107国道东侧约0.5公里处,是一处河南龙山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又是商代晚期的国家监狱,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

岳飞庙

岳飞庙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城内岳庙街,是民族英雄岳飞的纪念地,占地约6300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

扁鹊墓庙

扁鹊墓庙位于汤阴县城东南8公里的伏道乡岗阳村北,现占地16200平方米,集墓冢与古建筑为一体。1978年公布为汤阴县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扁鹊墓前原有祠堂三间,始建年代失考,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近年来,有关部门又对扁鹊墓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扩建,建有大门、山门、医圣祠、大殿等。扁鹊墓位于祠堂之后,高约2米。周围有元、明、清各代重修墓庙的碑文数通。

岳飞故宅

岳飞故宅,位于汤阴县城东18公里菜园镇程岗村内,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出生及幼年生活的地方。建于明代中叶,略晚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

岳飞先茔

岳飞先茔位于汤阴县城东古贤乡周流村西南角,建于明景泰年间。现占地12690平方米,有墓冢3座,古柏9株,碑刻9通。为岳飞之曾祖成、曾祖母杨氏,祖立、祖母许氏,父和的安葬处。原有拜殿、仪门、供台、庑殿20余间,“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毁。197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筑围墙保护。1999年,修建岳母祠和孝娥祠。2000年恢复山门、大殿、拜台等建筑,大殿内塑有岳飞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