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中线

更新时间:2022-06-02 12:46

通过腋中部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分的一条假想垂线。

局部解剖

胸部体表标志线:前中线、锁骨中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肩胛线,后正中线。

腋后线(posterior axillary line)(左、右)是指通过腋窝后皱襞,沿后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

腋前线(左、右):通过腋窝前皱襞,沿前侧胸壁向下的垂直线。

意义:为了标记胸廓内各个脏器的轮廓和位置、体格检查时异常体征的部位和范围,常需借助胸廓上的一些自然标志和人工划定的垂直线来表述和记载。

临床解剖

穿刺点的选择

根据手术切口部位和手术范围,取支配手术区范围中央的脊神经相应棘突间隙为穿刺点。各部位穿刺点的选择,为了确定各棘突间隙位置,可参考下列体表解剖标志:①颈部最明显突起的棘突为第7颈椎棘突。 ②两侧肩胛冈连线为第3胸椎棘突。③两侧肩胛下角连线高于第7胸椎棘突。

体位

临床上常用侧卧位,具体要求与蛛网膜下隙阻滞相同。

穿刺方法

硬脊膜外腔穿刺可分为直入法和侧入法两种。

①直入法

在选定的棘突间隙作一皮丘,再作深层次浸润。临床上应用16G或15G硬膜外穿刺针,该针尖呈勺状,较粗钝,穿过皮肤有困难,可先用15~16G锐针刺破皮肤,再将硬膜外穿刺针沿针眼刺入,缓慢进针,针的刺入到达棘上韧带时,针应刺入其韧带中心位置,并固定穿刺针,是直入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针 的刺入位置及到达硬膜外腔位置必须在脊柱的正中矢状线上。穿刺针在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黄韧带→到达硬脊膜外腔。针尖到达硬脊膜外腔被确定后,即可通过穿刺针置入硬膜外导管并固定好。

②侧入法也称旁正中法

对直入法穿刺有困难,胸椎中下段棘突呈叠瓦状,间隙狭窄,老年人棘上韧带钙化等情况可应用侧入法。棘突间隙中点旁开1.5 cm处进针,避开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直接经黄韧带进入硬脊膜外腔,局部浸 润麻醉后,用15G锐针刺破皮肤,硬膜外穿刺针眼进入,穿刺针应垂直刺入并推进穿刺针直抵椎板,然后退针约1cm,再将针干略调向头侧,针尖指向正中线,沿椎板上缘经棘突间孔突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

硬膜外腔的确定

当穿刺针刺破黄韧带时,阻力突然消失,负压同时出现,回抽无脑脊液流出,即能判断穿刺已进入硬膜外腔。具体判断方法如下。

1.阻力骤减

2.穿刺针抵达黄韧带时,术者可感到阻力增大,并有韧性感。这时将针芯取下,接上盛有生理盐水和 1mL左右空气的注射器;推动注射器芯,有回弹感觉,同时气泡缩小,液体不能注入。表明针尖已抵达黄 韧带,此时可继续慢进针并推动注射器芯作试探,一旦突破黄韧带,即有阻力顿时消失的“落空感”,此时注 射器内空气即被吸入,同时注气或生理盐水没有任何阻力,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脊膜外腔。值得注意的是针 尖位于椎旁疏松组织中,阻力也不大,易误认为在硬膜腔。鉴别方法:注入空气时,手感到穿刺部位皮下组织肿胀,置入导管,如遇阻力就说明针尖不在硬膜外腔。

3.负压现象

临床上常用负压现象来判断硬膜外间隙。当穿刺针抵达黄韧带时,拔除针芯,在针蒂上悬挂一滴局麻 药或生理盐水。当针尖破黄韧带而进入硬膜外腔对,可见悬滴液被吸入,此即为悬滴法负压试验。此法试 验缺点是妨碍顺利进针。

4.其他

进一步证明针尖进入硬膜外腔的方法有:①抽吸试验,接上注射器反复轻轻抽吸,无脑脊液流出(吸出),证明针尖确已在硬膜外腔。②气泡外溢试验,接上装2 mL生理盐水和2 mL空气的注射器,快速注 入后取下注射器,见针蒂处有气泡外溢则可证实。③置管试验,置入导管顺利,提示针尖确在硬膜外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