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更新时间:2024-06-28 12:40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Wireless Technology)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在《经教育部批准同意设置的目录外专业名单》中正式设立了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专业代码为080631S。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调整为工学门类电子信息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0712T。

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为工学门类专业,属电子信息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80712T,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可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140~180学分。

(1)具有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开发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应用与开发能力;具有系统的与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或科研训练经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该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初步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理论或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可参与相关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

(4)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初步具备电子信息领域中综合类实践、实验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以及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工程设计与分析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或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科技论文写作基本能力;

(6)了解与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保、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8)掌握1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9)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包括通识类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性教学等。课程设置应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应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

通识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40%左右。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学分、经济管理课程学分、外语课程学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学分、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和体育课程学分。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分。

专业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50%左右,其中学科基础及专业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30%。

综合教育类学分占总学分的10%左右。主要包括:心理与健康教育、学术科技与创业活动、文体活动、跨专业选修课、社会实践及自选活动等。

总学分中,实践与实训教学学分(含课程实验折合学分)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各高校可根据具体专业的特点进行确定,专业类实践环节应能体现电子信息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创业、工程设计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理论课程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等基本内容,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含实验)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

各高校应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实际情况,开设融合专业发展与社会科学内容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

学科和专业类基础知识须涵盖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系统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等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教学内容可参照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基本要求。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知识时,应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专业核心课程示例如下:

示例一: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微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现代信号处理、天线原理、电磁兼容原理、无线电定位原理与技术、射频电路基础、微波电子线路、电波传播、天线CAD、毫米波雷达技术等。(示例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示例二: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电路、电磁场理论、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天线原理与设计、电波传播理论、微波技术基础、通信网基础、交换技术基础等。(示例院校:南京邮电大学)

示例三: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微波电子线路、天线与电波、数值计算方法及Matlab应用、微波电路CAD及制作、天线CAD及制作等。(示例院校:西安邮电大学)

实践教学

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及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验实践活动。

实验课程:在电路类、信号类、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类、电磁场类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实验。

课程设计:至少完成2个有一定规模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实习:进行必要的工程技术训练(其中电子工艺实习必修、金工实习或其他相关实习可选)、专业相关的制作实习、生产实践等。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一般应结合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教学需要,生师比不高于25:1,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35岁以下专任教师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适当降低比例);实验教学须配备专任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教师应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专业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熟悉并承担该专业教学工作。

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本科毕业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物理学学科之一;(2)已从事专业教学、科研工作5年以上;(3)已获得电子信息相关行业的国家或国际资质或认证。

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能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参与学术交流,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所有专任教师均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教师应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教师应至少承担1门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或专业实习等,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必要指导。

设备资源

1、教学实验室

(1)具有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充足,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生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2)有良好的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近5年年均更新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0%,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3)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提倡一人一组,特殊情况下每组不超过2人;综合实验、大型仪器实验每组不超过4人,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独立操作能力;

(4)实验室应提供开放服务,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要求,提高设备利用率;

(5)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等资料齐全。实验室建设有长远建设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既要注重专业基础实验,又要注重新方向、新技术的发展,还要结合专业特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

(6)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管理、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有效利用、学生实验顺利进行。

2、实践基地

(1)因地制宜建设校内实习基地,能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设备使用时间,并设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跟踪和指导;

(2)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与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馆服务设施建设。注重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图书资料包括文字、光盘、声像等各种载体的中外文献资料。

具有一定数量、种类齐全的专业相关图书资料(含电子图书)和国内外常用数据库,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完善的图书流通、书刊阅览、电子阅览、参考咨询、文献复制等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学生学习网络课程与精品共享资源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

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教学经费

新办专业应保证充足的专业开办经费,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近5年年均更新教学科研仪器总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有充足的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费,满足日常实验教学需求。

已办专业除正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应有稳定的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满足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维护更新、图书资料、实习基地建设等需求。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具有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教学计划的管理规定,具有定期修订培养方案的机制,一般每4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研讨和全面调整,修订工作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并综合考虑各方反馈意见和专业发展情况,确保专业培养定位和规格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并对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与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建立完善的评教、评学制度,有分级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

各高校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使反馈信息能有效用于指导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定期开展由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对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使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及时用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每年对人才培养质量取得的成效和进一步改进措施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形成各专业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培养模式

1、针对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广泛开展调研和教学研讨。长期跟踪与调研就业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跟踪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建立培养方案反馈调整机制。

2、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更新教学大纲。在确保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测评等方面的改革尝试。根据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技术发展,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完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优化师资队伍,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将学术前沿知识适当地加入教学内容,同时鼓励资深教师从教学技巧角度对教学大纲提出建议和做出贡献。

3、完善实践教学方案,提高应用能力。坚持以实践促创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实际应用开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1)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创新训练结合、科研项目研究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形成以课内外一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实验环境建设和师资的合理配置,提升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步性、完整性、融合性,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2)完善实验室开放与管理制度,加大实验室的经费投入和开放力度。确保学生可在任课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平台和开发工具,灵活完成实验课的学习。(3)定期组织关于创新实践教学研究的教研活动,逐步完善相关课程实验内容教学大纲,精心组织实验内容,不仅在实验任务上求新,在实验课堂、实验形式、实验成果等多个方面都体现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

4、实施授课质量监控,完善教学评价体系。(1)健全专业建设管理与质量监控模式。由课程负责人主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质量评价,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检查。(2)完善校内教学评价制度。在学校教务系统的学评教基础上,结合各类移动互联网社交软件与学生充分展开教学评测活动,健全学生学习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合理的评测方法。(3)建立产业界需求征集体机制。有组织地开展深入无线通信类企业调研活动,掌握目前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并根据需求及时调整无线通信与无线传播类课程内容安排设置。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本科专业的学生,可报考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等硕士专业。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通信、广播电视、航空航天、遥感、遥测遥控、雷达、电子对抗、电子元器件、资源探测和医疗设备等领域从事理论研究、工程设计、无线网络维护、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开设院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