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赓武

更新时间:2024-04-20 16:31

王赓武,1930年10月出生于荷属东印度(现印度尼西亚),祖籍江苏泰县(现江苏省泰州市),历史学家,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

人物经历

1930年10月9日,王赓武出生于荷属东印度(现印度尼西亚)泗水,旋即随双亲迁居英属马来亚(现马来西亚怡保

1947年—1949年,在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外文系学习文史。

1949年,因战争爆发重回马来亚,并入籍马来亚,转入新加坡马来亚大学就读。

1953年,获新加坡马来亚大学学士学位。

1954年,获新加坡马来亚大学硕士学位。

1957年,获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学位。

1957年—1959年,任马来亚大学副讲师。

1959年—1961年,任马来亚大学讲师。

1961年—1963年,任马来亚大学资深讲师;期间于1962年—1963年任马来亚大学文学院院长。

1963年—1968年,任马来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1968年—1986年,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于1975年—1980年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院院长,1971年当选为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

1986年—1995年,任香港大学校长;期间于1992年当选为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6年—1997年,任新加坡东亚政经研究所主席。

1997年—2007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2007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赓武主要在中国史、中国与东南亚、东南亚华人的认同转变等领域上著书立说。此外,王赓武对中国当代政治与经济、东南亚的帝国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等主题也有研究。

中国中心的世界秩序

王赓武的博士论文《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以北方诸国的视角探讨中国的天下观,当黄河流域一带正孕育出中国文明的同时,南方各王国在政治与文化上都仍处于帝国边缘。王赓武在对五代时期的研究中,觉察到在中国历史里,长时期的分裂中短暂的南北统一通常被史书认为是伟大的时代,是所有历代统治者理想中的天下。王赓武认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以及1949年的共产党革命,都是实现中国一统天下的旧梦的现代尝试。

王赓武也对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第四波崛起”的趋势展开研究,他认为一种当代的“天下”观由此诞生,与传统帝国式的天下有所差别,当代的国族归属必须建立在新的共同价值上,并以不扰乱当前的世界秩序为前提。

中国的南方

王赓武清楚认识到中国文明的起源在北方,但他也敏锐地发现,为数不少的东南亚华人具有一定的政治实力,这是与他同期的历史学家较忽略的历史事实。他指出,明清政权以北方为政治中心,南方文人精英往往在北方求得权势与政治影响力;相对地,其他的平民百姓,如商人、农民、渔民等,则热衷于对前往南洋谋生致富。自古以来,北方政权经常受北方外敌的军事侵略,直到十九世纪中以前,都未意识到南方海域的潜在威胁。换句话说,无论是南洋全球化贸易网络的商业契机或是随之而来的国安威胁,皆是南方百姓早于政治菁英得先机,后者见到危险时,为期已晚。王赓武教授将这段历史与中国的现状相比时指出,正当中国积极在南洋拓展一带一路策略,以推展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时,中国其实仍未充分了解与处理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潜在矛盾。

东南亚华人:多元认同

王赓武并不认为东南亚华人是一个对中国有着清楚认同的单一群体,这些华人有着不同的籍贯(来自中国北方或南方有不同的信仰与文化),在不同的时间点移出中国,有着不同的经济活动,融入其移居国家的程度也各有不同。王赓武教授按这些历史因素,分析了多种华人性(Chineseness,或译中国性)的历史建构过程,这些华人群体以各自的华人性身份认同参与移居地或中国的各种事务。

王赓武认为东南亚后殖民国家的国族建构(nation-building)打造了其公民的国族认同,包括华人在内的多元种族都接受了这样的认同。关键在于,华人的文化认同或其华人性,并不排除他们对移居地的国族认同。因而王赓武教授认为,对海外华人的研究,不应独置于中国历史的脉络中讨论,更要考虑华人移居地的处境。现今的海外华人有着复杂的认同,情况已和他们的先祖大相径庭。清朝至二十世纪初,那些以“华侨”(Chinese sojourners)身份离开中国的先民,他们拥有单一的祖国认同,在当时中国演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据2023年10月唐奖网站显示,王赓武共出版英文专著27部,英文编著25部,中文专著22部。

人才培养

王赓武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开设“东南亚的华人”课程。

王赓武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指导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历史研究,其学生包括李元瑾苏基朗、黄坚立等。

王赓武认为教职员工和学生需要对最新的知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对于世界如何运作以及中国在世界上长期的利益何在这些问题,他们必须设法掌握最新的思想动态。应该将世界上最优秀的研究成果尽快介绍到国内,教学人员必须善于学习最新的研究著作和报告,时刻准备着为他们的学生提供这类知识并做好进一步推动研究的理论准备。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王赓武的父亲是王宓文,母亲是丁俨如。王宓文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后下南洋耕耘教育事业,曾出任泗水第一所华侨学校校长。

王赓武的妻子是林娉婷,他们于1951年在马来亚大学的武吉知马校园结缘,并在1955年结婚。两人育有一子二女,另有两个孙子和两个孙女。

王赓武年轻时喜欢诗歌,被称为“胡子诗人”,20岁就出版了个人诗集《脉动》,当时报纸报道这是“新加坡出版的第一本诗集”。

人物评价

王赓武教授直接或间接地启发了几代学者,是诠释中国的世界观的权威,他对中国历史有着独一无二的见解,是这个时代最具原创性与启发性的历史学家之一。(唐奖评选委员会评)

王教授博学多才,研究范围广泛,治学严谨,见解独到,著作等身,对东南亚华人研究有精辟的见解而蜚声国际,是东南亚史与华人史权威。(新加坡国立大学评)

王赓武是新加坡国宝级学者。(新加坡原总统塞拉潘·纳丹评)

王赓武是澳大利亚籍著名华裔历史学家,他厚植中西学术根基,尤擅于从外国人视角看中国历史,在中国历史、海外华人、民族主义、移民研究等众多研究领域均有重要建树,在国际学术界深具影响力。(上海社会科学院评)

王赓武是国际知名的中国历史学家,他体现了中国经典中所推崇的品质(embody those qualities celebrated in the Chinese classic),成为知识分子的典范(be a model of the intellectual)。(香港大学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