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市

更新时间:2024-06-24 08:01

涪陵市是四川省曾经设立的一个地级市(1997年划入重庆直辖市),前身为四川省涪陵地区。

城市概况

全市水路交通方便,货运年吞吐量达121万吨。工业有机械、炼铁、造纸、化肥、造船等。但以轻工业为主,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4%。所产榨菜畅销70多国。城西长江的白鹤梁石鱼,系宋朝续刻,是长江流域观察水位、天文历史最长的气象水位站,已列入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南梓里乡境内的乌江溶洞长数公里,有“地下宫殿”之称,为四川大溶洞之一。市区乌江上建有中国跨度最大的公路桥。

行政区划

建制沿革

早在距今5000年以前,区境已有人类居住。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曾为巴国国都,巴先王陵墓所在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地。战国后期为秦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郡治彭水郁山镇)。东晋穆帝永和三年置涪郡(又名枳城郡),为区境置郡之始。南北朝时,郡县建置变化较大。隋置涪陵县、丰都县、垫江县,分隶巴郡、巴东郡和宕渠郡。唐置涪州,辖武隆县、涪陵县、隆化县。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建置同唐。南宋置涪州,辖涪陵县、武隆县。元置涪州,辖武龙县。明置涪州,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清置涪州,不领县。民国初(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东川道)四川省和四川省第八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置川东涪陵区,辖涪陵、南川、酆都、石柱、武隆、长寿彭水7县,隶川东行署区。1952年,川东酉阳区并入川东涪陵区,增辖垫江、黔江县酉阳秀山4县,隶四川省人民政府。1958年,长寿县划入重庆市。1968年改称涪陵地区。1983年撤涪陵县设涪陵市。1988年,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5县设黔江地区,涪陵地区辖涪陵市、南川县、丰都县(1958年由酆都县更名)、垫江县和武隆县。1994年,撤南川县,设南川市。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95, 106号,1995年11月5日),1996年1月,撤涪陵市(县级),设枳城区、李渡区;1996年3月,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下辖枳城区、李渡区、南川市、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

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涪陵市正式改隶重庆直辖市。1997年12月20日,经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撤销原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区、李渡区的行政区域。原涪陵市所辖的南川市、武隆县、丰都县、垫江县改归重庆市直接管辖。

地理环境

涪陵市东与万县市、黔江地区接壤,北与广安地区、达川地区相连,西与重庆市相接,南与贵州省遵义地区相连。涪陵位于三峡库区腹地,位于长江、乌江交汇处,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涪陵地处四川盆地和盆边山地过渡地带,境内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