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学

更新时间:2023-12-23 19:39

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历史发展

历史上由于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灾变,一些位于水边的居址、港口、墓葬等沉没于水中;在一些古代航线下,还保存有大量古代沉船和文物。水下考古除发掘水下的古代遗址、打捞沉船和水下文物外,还研究古代造船术、航海术、海上交通和贸易等。工作中使用大量专门技术,以解决水下作业的难题。20世纪初已有水下考古调查,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潜水技术和装配获得发展,水下考古学才得以建立。同时,水下考古学又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诸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如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等等。

自19世纪中叶近代考古学发生以后,随着瑞士湖上居址的确认,并进行了水下古代遗迹的科学调查和发掘,标准着水下考古学的确立。潜入水下进行调查和发掘工作,成为考古学家的一个梦想,但在潜水技术发展起来前,这个梦想终难实现。到了1943年法国海军发明了水中呼吸器,人们在水下才有了较多的自由,获得了进行水下考古的基本条件。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George Bass)应邀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Cape Gelidonya)海域的公元7世纪拜占庭时期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由此开始了第一次的考古学家将考古方法应用于水下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开创性地在水下实践了考古学方法,是水下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6年9月,国家决定发展水下考古事业。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承担了这项国家任务,为此设立了当时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1987-1990年,通过派人出国学习和与外国水下考古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培训了一批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这支专业队伍在中国的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先后进行了多项水下沉船遗址及其他水下文物遗迹的调查、发掘工作。目前我国的水考古事业不仅填补了学科空白,而且已从开创阶段进入持续发展阶段。

目前,广东、福建等省的文博机构也相继建立了水下考古专业队伍。

2010年,国家文物局下属的遗产院建立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并于2010年与广东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一同开始了南澳1号沉船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

新闻报道

1、揭秘水下考古 能见度差时只能靠手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