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伦尼

更新时间:2024-07-18 12:14

杜伦尼(Turenne,1611年9月11日-1675年7月27日),一译蒂雷纳,全名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Henri de La Tour d'Auvergne),蒂雷纳子爵(Viscount de Turenne),法国波旁王朝时期军事家,法国历史上的六位大元帅之一。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杜伦尼生于1611年9月11日,是色当公爵布庸的次子,其母伊丽莎白是尼德兰执政威廉一世之女。杜伦尼小时候体弱多病,身材纤弱,有点迟钝。

1625年,杜伦尼被送到舅舅、尼德兰联省共和国执政莫里斯亲王那里,加入军队,见习战争艺术。在此期间,除了完成基本的军事任务外,杜伦尼还阅读了恺撒亚历山大的军事传记。他参加的第一次战役是1626年的布瓦斯勒一迪克(Boise-Duc)包围战,当时年仅14岁的杜伦尼因作战勇敢而声名卓著。1627年,杜伦尼晋升为上尉

三十年战争

1630年,19岁的杜伦尼回到法国,在法军中担任步兵团团长。但是这次他只是短期回国,不久又回尼德兰军中去。直到1635年,才又回到法军。这一年, 法国首相黎塞留联合西班牙向神圣罗马帝国宣战,加入三十年战争新教的一方。从战略形势上讲,法国当时有四个战场:东北方向同尼德兰合作,与驻西属尼德兰的西班牙军队和帝国军队作战。东方是主战场,在莱茵河和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与帝国军队作战。东南方向在北意大利,跟西班牙军队作战,南方在西班牙本土跟西班牙作战。

23岁的杜伦尼,在法国元帅瓦勒泰的军中担任马雷夏尔德营的军衔(相当于现代的准将),配合由冯·萨克森·魏玛·伯恩哈德公爵指挥的法国莱茵战场主力,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作战。1636年,瓦勒泰的法军击退神圣罗马帝国加拉斯元帅后,对莱茵河一线的进攻,保护了正在围攻Joinville的伯恩哈德军的侧翼安全。

1637年,杜伦尼随瓦勒泰的军团调到意大利北部庇卡底跟西班牙军队作战,26岁的杜伦尼已经晋升为中将。1638年,杜伦尼再被调回莱茵河战场,帮助伯恩哈德公爵用8个月的时间,攻克布雷沙赫要塞,期间跟帝国的援军历经三次小战三次大战,这时的杜伦尼,开始以能战善战出名。

杜伦尼真正开始扬名,是在1639年意大利北部伦巴第独立指挥的皮埃蒙特之战。他先是佯攻亚历山大里亚要塞,等皮埃蒙特各地的守军闻讯组成援军前来解围,杜伦尼故意在要塞包围圈外围留下一个缝隙,放援军进城。之后,他却不去攻城,只留下少数部队监视要塞守军,指挥主力攻占守备空虚的意大利北部名城都灵

1642年,仍在意大利战场的杜伦尼已经是法军意大利军团的副总司令。当时法国宫廷贵族一次反对黎塞留的密谋败露之后,杜伦尼继承色当公爵爵位的哥哥受牵连被捕,后来虽然释放,但是作为交换条件,不得不交出领地。受此牵连,杜伦尼见疑于黎塞留。

164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病死,年仅5岁的路易十四登基,由母亲安娜摄政,实权掌握在1642年黎塞留病死后继任首相的马萨林手中。5月16日,杜伦尼获得元帅杖,在32岁时成为了法国元帅。

1643年12月,消息传来,在莱茵主战场作战的伯恩哈德公爵大败于图林根地区,被打回阿尔萨斯,伯恩哈德本人也因得病而死。1644年,杜伦尼受命危难之际,独立指挥法国莱茵战场。杜伦尼一生都是一个非常好学,善于总结经验的人。

这时的杜伦尼,已经从三位上司和有经验的将领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按照他本人的回忆录的说法,他从莫里斯亲王那里学到了如何选择阵地,和进行围城战的技巧;从伯恩哈德那里学到了不骄不馁的气度,和随时总结经验的习惯;从瓦勒泰那里学到了怎样与士兵交流。让杜伦尼沮丧的是,他这次接手的这支军队,新败不久,士气低落,而且法国本土拒绝增援。杜伦尼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整顿部队,然后从洛林出击,小胜一支帝国方面巴伐利亚选帝侯的军队,提高了士气。于是他率领这支军队出发面临一次真正的考验,以5千步兵,5千骑兵,20门大炮的实力,试图解边境重镇弗赖堡之围。他的对手是帝国方面巴伐利亚军主力弗朗茨·冯·莫西(Franz von Mercy)元帅。但是他的军团素质仍然太差,打不起硬仗,杜伦尼首次独立指挥一个战场,却出师不利,丢了弗赖堡,法国宫廷震动,马上派来孔代亲王路易二世·德·波旁带1万兵力前来增援,并接替杜伦尼的指挥权。

孔代接到命令,率1万法军昼夜兼程,13天行军180英里与杜伦尼会合。尽管孔代比杜伦尼年轻10岁,但杜伦尼没有显露出任何嫉妒的迹象。相反,两人惺惺相惜,都能认识到对方的才华,很快成了私人朋友。

会合以后,法军开始向莫西元帅的帝国巴伐利亚军所占领的坚固阵地发动强攻,两人各指挥一翼,杜伦尼在左,孔代在右,法军原本士气不高,孔代手下的士兵一度被巴伐利亚军的炮火打散,孔代本人竟然亲自带领身边的法国将军们上阵冲锋,重整队形攻下敌军的堡垒。在此役中,法军虽未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但孔代咄咄逼人的气势吓住了对手,当夜莫西元帅率手下撤出战场,承认法军的胜利。第二天,法军追上巴伐利亚军,又一次强攻敌方预设阵地,还是没有取得突破,但是巴伐利亚军又一次撤退。但是当地的地形不宜法军穷追不舍,于是杜伦尼献计,经过孔代同意,两人分兵,杜伦尼带人顺莱茵河而下,直取对岸的战略要塞菲利普斯堡美因茨地区。这次胜利意义重大,从此以后1百年,每次法军侵入德意志的土地,都是由菲利普斯堡出发,这里成了法军开疆拓土的战略基地。

1645年战局,孔代和杜伦尼分兵,莫西元帅继续缓慢退却,杜伦尼率军1万1千人追赶,在巴特梅根特海姆附近分散了兵力,被对手杀一个回马枪,吃了一次败仗(梅尔根特海姆战役),退至黑森-卡塞尔,又一次会合孔代的援军。这一次孔代仍然一如既往地信任杜伦尼,两人合作无间,全没有宫廷中那样的互相猜忌。1645年8月6日,也增加了7千援军的巴伐利亚军队和法军之间,爆发了这一年莱茵战场最大的战役,第二次诺德林根战役

当时巴伐利亚军1万6千人,法军稍微多一些,双方主将位于战线正中,整个战役期间都不分胜负,孔代组织法军冲锋5次,自己的胸前中弹,幸亏有胸甲保护才幸免于难,座下5匹战马相继被击毙,身边所有参谋幕僚人员非死即伤,但还是拿不下巴伐利亚军的中央阵地。杜伦尼负责指挥的法军左翼击败了巴伐利亚军右翼,但巴伐利亚军的左翼韦尔斯元帅也击败了法军右翼,并且俘获法国元帅格拉蒙特。当韦尔斯元帅获悉己方右翼吃紧,即放弃扩大战果,返回战线从正面阻挡杜伦尼的突进。这样,巴伐利亚错过了一次大好战机,战役又进入胶着状态。最终吃不住的还是巴伐利亚军,趁夜色退出了战场,此战法军死伤4千人,巴伐利亚损失4千人,另有2千人和所有大炮被俘获。

1646年,杜伦尼留在莱茵战场,作出了一个对结束三十年战争真正有意义的战略大举动:横渡莱茵河,两次巧妙地绕过前来阻挡的神圣罗马帝国总司令、皇储利奥波德大公的军团,于科隆附近跟常年战斗在德意志腹心地区的由兰格尔元帅指挥的瑞典军团会合,然后向巴伐利亚进军,迫使巴伐利亚退出战争。这一举动是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致命一击。马萨林不愿看到天主教的帝国失败,强令杜伦尼和瑞典军团分开,自动撤回莱茵河左岸。杜伦尼反对无效,只好废然而返,巴伐利亚公爵也乘机撕毁条约,又一次加入战争。1648年,杜伦尼再次受命渡过莱茵河,重复1646年的有效战略。这次他首先会合兰格尔的瑞典军团,再占巴伐利亚全境,最终兵临莱茵河,直指维也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失败,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结束。

投石党运动

主词条:投石党运动

人民对马萨林政府的财政措施怨声载道,巴黎人心浮动,而贵族上层也反对马萨林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反感他的贪吝,于是巴黎市民和宫廷贵族形成了一个反马萨林首相的政治运动,史称“投石党”,最初,孔代和杜伦尼由于切身的政治利益,都是反政府的投石党份子。但是马萨林控制了政权,能够左右摄政王太后和年幼的法王路易十四。1650年1月,巴黎民众和贵族起义,法国内战爆发,孔代作为投石党的领袖,被马萨林逮捕投入监狱。杜伦尼则逃亡尼德兰,跟法国的敌人西班牙合作,带领一支西班牙军队进攻法国。不过这一次,杜伦尼所率领的西班牙军队作战不积极,被法国的杜普莱西斯公爵弗里德里希·赫尔曼·冯在1650年12月的ChampBlanc战役打得大败。1651年,马萨林作出妥协,同意自我放逐,全国大赦,杜伦尼也回到法国,孔代被释放。第一次投石党内战结束。

1652年初,巴黎投石党人再次暴动,把王廷逐出了巴黎,第二次投石党战争爆发。这一次,杜伦尼站在宫廷一边,率军保护流亡的法国国王和王太后,而孔代则是反叛的投石党首领。最初,杜伦尼只指挥两支王军中的一支,而孔代指挥的反军先行击溃了另外一半法军,再扑向杜伦尼。杜伦尼预先占领好阵地挡住孔代的进攻路线,保护住宫廷的安全。孔代看到不能速胜,就只身回到 巴黎,安抚那里不稳的民心。杜伦尼就乘机突然离开自己的阵地,快速行军,把孔代的反军主力和巴黎城及孔代本人隔开,因为这个胜利,杜伦尼重新获得宫廷的信任,被任命指挥所有勤王法军,的确,此时马萨林和路易十四都认识到,除了杜伦尼,他们也没有什么将领可以用来对抗孔代这位当时法国最负盛名的统帅了。

就在杜伦尼大占上风的时候,马萨林召来洛林公爵的军队勤王。洛林率军赶到战场,直接就倒向投石党一方。不过洛林对投石党的立场也不感兴趣,他把巴黎劫掠一遍,就出城屯兵巴黎附近,立场暧昧。杜伦尼本来就反对马萨林请来洛林公爵,他率兵突然出现于洛林的大营外,在炮口下逼迫洛林签约同意永远离开法国领土。这之后,法国宫廷又给了洛林无数财物,才打发走这位瘟神。

之后,孔代重整军队,出巴黎城与杜伦尼交战。孔代的兵力较少,但他从来都不以兵少而避战。但他身后的巴黎城,刚刚遭受过洛林公爵的抢劫,这时民心又变,趁孔代出城之机,又再背叛,关起城门拒绝投石党或者王军任何一方入城。孔代和杜伦尼接战于巴黎城外,孔代不利,身后城门又毕,处于危境之中,幸亏一位贵夫人出面,说服守城的民众,开城放进孔代。孔代此时虽然有心据守巴黎 ,但是城里民心难测,二来经过几个月的围城和抢劫,巴黎已经没有粮食供应军需,因此不久撤出巴黎。杜伦尼保护着路易十四入城,重占巴黎。

孔代撤出巴黎以后,跟西班牙合作,1653年搬来西班牙援兵希望反攻巴黎,跟杜伦尼又一次交战,最初不分胜负。但是西班牙军队的统帅和孔代不和,缺乏合作诚意,致令孔代无功而返。

1654年,杜伦尼和孔代第三次交手于阿拉斯战役。此时孔代已经是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任命的法国东北部西属尼德兰战场总司令,指挥自己的投石党军队和西班牙军队。但双方合作仍然常出问题。孔代率联军围攻法国的阿拉斯要塞。法国一方有三支军队来援,杜伦尼,瓦勒泰公爵,法国元帅霍金科特的两支兵力。三名法国司令官商定8月24日至25日夜间偷袭联军驻地。但届时离会合地点最近的霍金科特却没能赶到。瓦勒泰和杜伦尼决定无论如何都发动攻击,结果大溃西班牙军队营地。孔代闻讯后,立即集合本部人马夜间出营反攻法军,击溃了胜利之后秩序紊乱的瓦勒泰军,等瓦勒泰重整部队,霍金科特也随后赶到,孔代受三面围攻,不得不败退。此战联军死伤3千人,63门大炮全部丢失。此战之后,被任命为战场总司令,统一指挥三支法军。

1656年,杜伦尼和瓦勒泰各率一支军队,由杜伦尼统一指挥,围攻谢尔德运河上的瓦朗谢讷,总数近3万人。西班牙方面,委派了国王费利佩四世的私生子唐胡安为尼德兰战场总司令,孔代为副。孔代实际指挥了解围战。他先利用地势,打开运河上的水闸,使下游河水猛涨,切断分据运河两岸扎营的杜伦尼和瓦勒泰两军的联系,使法军忙于防洪。2万西班牙军队由孔代率领集中于杜伦尼营垒当面,孔代天天夜里都出兵,小规模地袭击杜伦尼营垒的不同地点,以疲惫法军。7月9日至10日夜,突然集中全力,夜袭瓦勒泰大营。瓦勒泰连日来忙于防洪,又以为西班牙军队进攻的是杜伦尼,完全没有防备,杜伦尼被河水所隔无法及时救援,结果孔代在一个小时之内就大获全胜,瓦勒泰的一支法军几乎全军尽没,仅仅逃出2千人。

沙丘之战

主词条:沙丘战役

德意志境内的战争虽然结束,但是西班牙并不认为自己战败,继续跟法国在西班牙本土、尼德兰和意大利北部展开较量。法国与西班牙的战争迁延下去。

在三十年战争前期,英国站在新教一边,但是很快,英国爆发革命,无瑕顾及欧洲大陆的战争。在内战中获胜的独裁者克伦威尔重新开始介入欧洲大陆事务。跟克伦威尔的政府相对,流亡的斯图亚特王朝国王查理二世这时在欧洲,欧洲列强根据自己的切身利益,有时支持查理,有时跟克伦威尔结盟。在1657年,英国袭击了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地多米尼加,西班牙支持流亡国王查理二世,而法国跟克伦威尔结盟。法国跟英国达成协议,英方派出“新模范军”的6千步兵,在法军总司令杜伦尼的指挥下作战,而杜伦尼则应该攻取北部港口重镇敦刻尔克(西班牙占领),交给英国。

1658年的沙丘会战,是由杜伦尼统帅的,围攻敦刻尔克要塞的英法联军,及西班牙总司令唐·胡安麾下的流亡的英国王党军队与西班牙联军。除了孔代以外,唐·胡安还有英国的约克公爵(后来的英王詹姆斯二世)。

杜伦尼率英法联军围攻敦刻尔克港口,驻兵布鲁塞尔的胡安放弃炮兵及辎重,飞速赶去解围。双方在敦刻尔克附近的海滩上列阵,法军在西,西班牙军在东。杜伦尼有8千步兵和6千骑兵,还有10门大炮和海上英国军舰的炮火支援。胡安有6千步兵和8千骑兵,双方兵力相当,但西班牙方面火力处于劣势。他向西展开兵力,右翼依托海边的一系列沙丘部署了四个大步兵方阵,中央是约克公爵的5个英国步兵团 ,左翼是卡拉塞那侯爵的德国雇佣兵,整个第二线是骑兵。胡安忽略了两个致命的因素,一是他的右翼暴露在大海上的英国军舰火力之下,二是大海有涨潮退潮,开战之后大海退潮,他的右翼再也不是依托大海,而是出现一个空隙。

1658年6月11日清晨8点,双方开战,起初法国方面的英国盟军经过苦战,攻上中央偏右的沙丘至高点,西班牙方面约克公爵的英国兵也是死战不退,两边的英国士兵进入刺刀和枪托的肉搏格斗,争夺白热化。正在此时,杜伦尼发现了西班牙右翼顶端在大海退潮以后的暴露状态,立即投入骑兵预备队,在海上英舰炮火支援下,插入西班牙右翼顶端,卷击西班牙战线。在战线左侧督战的孔代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率本部人马,力图从左侧(法军右翼)贯通敌方战线,到达敦刻尔克城下。但杜伦尼也料到孔代的打算,他亲自从中央增援,挡住孔代的三次骑兵冲锋,孔代坐骑被击毙,整个西班牙阵线右翼已经崩溃,眼看败局已定,只好率领本部人马掩护全军撤退。沙丘战役,西班牙方面阵亡1千人,大多数是英国军人,还有4千人被俘,11天后,敦刻尔克要塞投降。经过这次战役,杜伦尼打垮了西班牙人的战斗意志。

1658年底,西班牙被迫和法国签订和约,承认失败。杜伦尼因为战功,此时成为法国军队的第一人,1660年,杜伦尼受封“国王陛下的陆军大元帅”这个独特的头衔,成为首位法国大元帅

1661年,首相马萨林病死,路易十四正式亲政。路易十四执政后,野心勃勃,准备在黎塞留所取得的成就上跃进到欧洲霸主的顶峰。从1659到1667年间,路易十四利用短暂的和平时期加强军队建设,组建了陆军部,方便国王亲自指挥军队。法军建立了一整套后勤仓库补给系统,又重用军事工程师塞巴斯蒂安·勒普雷特尔·德·沃邦,在边境建立起一整套要塞防御体系,使法国本土先立于不败之地。

入侵荷兰

1665年,西班牙国王、路易十四的岳父腓力四世去世,路易十四立即以女婿的身份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全境。这时,正好英国正在与尼德兰(荷兰)进行第二次英荷战争。尼德兰虽与法国订有攻守同盟条约,但路易十四却为实际利益上,与英国达成秘密交易:路易撤回对荷兰提供的援助,而英国默许路易侵占西属尼德兰。

1667年到1668年,杜伦尼与孔代率军再次入侵尼德兰,杜伦尼占领Lille,而孔代在15天之内占领Franche-Comte全境的一系列堡垒。因为担心法国势力过于强大,英国和尼德兰在第二次英荷战争未分胜负的情况下签订和约,总体来说,英国处于下风。仅仅三年以后,路易十四意图吞并尼德兰全境,他向不甘心尼德兰海上霸权的英国建议,两家联手。1672年,英法向尼德兰宣战。在海上,法国海军建立不久,每次都是临阵脱逃,让英国人独自面对尼德兰海军的打击,英国对法国海军的行为痛恨不已,1674年就签订和约,退出战争。但在陆地上,路易十四倾全国之兵,领10万大军御驾亲征,而实际指挥这支军队的前锋,是杜伦尼和孔代两人。尼德兰自知无法抵御法军,不惜放开海闸,水淹国土。杜伦尼和孔代向国王建议,放弃进攻尼德兰边境的一系列要塞线,以闪电般的速度直取阿姆斯特丹。这个计划,在当时的军事发展水平下,是匪夷所思的:当时欧洲战争就是围绕着围城战进行的,而两位名将却不约而同要绕过堡垒现孤军深入,法军兵力强大,又有完备的后勤供应体系,不必担心孤军远征和后勤补给,而快速打击阿姆斯特丹,可以在尼德兰人没来得及开闸放水之前就决定战争的胜负。但没有战争经验的路易十四采取陆军大臣路弗伊斯的保守思想,失去了迅速征服尼德兰全境的战机。

不久后,孔代在阿纳姆附近强渡莱茵河的时候负伤,回后方修养,而法军前敌总指挥主要为杜伦尼。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派拉依蒙多·蒙特库科利元帅率军1万9千人,还有勃兰登堡选帝侯率领2万4千人前来救援尼德兰。路易十四拨给杜伦尼1万2千兵力,让他独自率领去阻挡援军。杜伦尼径直迎向两支敌军,背后还有刚刚康复的孔代率8千人增援。杜伦尼以出色的机动能力,始终把两支优势敌军隔开,使他们无功而返。

1673年,杜伦尼被派去防守法国东南方向临近莱茵河的阿尔萨斯,因此无法阻止蒙特库科利率2万4千德意志军与尼德兰军队在波恩会合。到1674年英国退出战争后,法国无力继续战争,只好签订布列达和约,结束了法荷战争。这一次,法国虽然获胜,并赢得了一系列领土收益,但是没有完成路易十四完全吞并尼德兰的构想。战后,杜伦尼负责正东方和东南方莱茵河一线和阿尔萨斯。8月,杜伦尼以攻为守,再次从菲利普斯堡抢先渡过莱茵河,侵入神圣罗马帝国,在辛斯海姆战役中,重创正在等待集结兵力入侵法国的卡普拉里元帅,然后退回河西岸。10月,杜伦尼又一次先发制人,以2万2千人渡过莱茵河,神速推进,在安茨海姆战役中,主动发起进攻,集中兵力击破对方左翼,击败了神圣罗马帝国3万5千人的军队。稍后,勃兰登堡选帝侯的军队加入神圣罗马军,使杜伦尼的敌人增加到5万7千人。但杜伦尼以出色的机动能力,不是阻挡住敌人的进攻路线,就是切断对手的补给线,每次都让对方无可奈何。

冬季战役

主词条:萨斯巴赫战役

1674年11月中旬,杜伦尼按照当时的惯例,进入冬季营地,神圣罗马与巴伐利亚联军也开始休整过冬,并分散兵力筹粮。但杜伦尼其实早有其他的打算。仲冬时节的11月29日,杜伦尼悄悄集中自己的全部野战部队 2万8千人,翻越孚日山脉南进洛林,在进军过程中,他甚至把部队分散成几支,分道机动,每天规定好前进的目标,而这些目标,只有杜伦尼一个人事先知道,直到预定的会战之前,才把沿山脊道路挺进的各路部队集中起来。他的对手布伦维里元帅依仗兵力强大,试图把法军阻止在牟罗兹地区。对于每一支试图抵抗的部队,法军都把他们隔离开,或者围困起来,帝国军队很快被击败,不得不沿斯特拉斯堡轴线退却。但在科耳马尔附近,勃兰登堡选帝侯的援军开到,稳定了战线。1675年1月2日,杜伦尼又一次面对兵力优势之敌,进行了图克海姆之战。此战杜伦尼以三路纵队先行抢占被对手忽视的敌右翼顶点图克海姆村,帝国军数次反攻不果,损兵2千,撤出战场。这次战役,杜伦尼的目的不在于打歼灭战,他的兵力不足,而是在气势上压倒对手,摧毁对手抵抗的勇气。此战之后,阿尔萨斯地区转危为安,勃兰登堡选帝侯也丧失了斗志,领着本部撤回本邦。路易十四在凯旋仪式上致辞感谢杜伦尼说:“你拣回了我王冠上的一朵百合。”

冬季战役胜利之后,杜伦尼转回营地过冬。167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再次任命蒙特库科利担任总司令,准备重整兵力进攻阿尔萨斯。蒙特库科利与杜伦尼在莱茵河流域进行了一系列机动作战,杜伦尼诱使蒙特库科利在莱茵河东岸靠近瑞士边界的萨斯巴赫地区进入法军的包围圈。7月27日,双方开始决战,杜伦尼在组织渡河时,被一颗炮弹击中阵亡,享年64岁。后葬于巴黎国王墓地,拿破仑时迁葬于巴黎荣军院

主要影响

军事成就

杜伦尼于1639年任驻意大利法军司令,次年取得卡莱列会战胜利;1643年指挥法军在弗赖堡、讷德林根和楚斯马斯豪森等地作战中获胜;1672年率法军入侵荷兰、神圣罗马帝国;在1674年至1675年的冬季作战中,指挥法军取得蒂尔凯姆会战的胜利。

军事思想

杜伦尼一生戎马,把实施战区广泛机动与决定性交战相结合的思想作为其军事理论的基础,在制订战斗计划时以详细分析情况为基础,并认为组织军队供应,确保交通线畅通具有决定意义。他是军队仓库供给制的创始者之一。在战术上,他反对正面平分兵力线式战术的刻板原则,主张集中主力于一翼实施重点突击战术。其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军事实践:

(一)坚持突然性与机动性的巧妙结合

杜伦尼军事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摆脱了以前那种作战基地体系,而把突然性和机动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在1674年至1675年的冬季作战中,面对优势之敌,杜伦尼不顾国王多次禁令和宫廷私敌的掣肘,大胆采取了一整套当时被人称为“荒悖透顶”的战法:他带领一支仅2万多人的部队,首先在敌战线当面中央构筑堡垒,摆出一副就地防御的态势;继而率领全部野战部队隐蔽穿过孚日山脉,进入洛林高原,在那里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行军,骗过敌军侦探耳目;然后将部队迅速集结于战线南端侧后方,突然在辛茨海姆犹如天降般向敌军发起突袭。神圣罗马帝国的5.7万大军纷纷落荒溃散,保卫了阿尔萨斯地区。1675年,杜伦尼挥师东渡莱茵河,以巧妙的伏击战再获图恩海姆大捷,7万敌军溃不成军。

(二)注重歼灭敌人兵力与摧垮敌军士气的有机统一

在杜伦尼的时代,军队进行作战,追求的是如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及怎样夺占城塞。杜伦尼则认为,要取得会战的胜利,既要着眼于歼灭敌人的兵力,同时更要注重于摧垮敌军的士气。摧垮敌军的士气,是彻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最终夺占敌人城塞的前提,也是真正取得会战胜利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作战中,杜伦尼十分注重把歼灭敌人兵力与摧垮敌军士气统一起来,并常常把战略关注点放在后者。通过这种战法,杜伦尼取得了多次会战的胜利。英国军事理论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认为,在蒂尔凯姆会战中,“杜伦尼所锐意追求的,不是首先消灭当面敌军的肉体,而是考虑如何摧垮他们的士气。这样的结果,从事物的自然过程来说,必然使敌军部队自行逃散”。这是采取“间接路线”的一个成功范例。

历史评价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对杜伦尼颇为推崇,在拿破仑排列的历史上最伟大的七位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古斯塔夫·阿道夫、杜伦尼、欧根亲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名单中,杜伦尼是得到其认可的惟一的一位法国人。在阐释杜伦尼所进行的战争时,拿破仑评述道:他的进军和作战完全依据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和古斯塔夫·阿道夫所遵循的各项原则。在圣赫勒拿岛上,拿破仑回忆说:如果我在战争中有一个像杜伦尼那样的人作我的副手,我就会成为世界的主人。

西方军事史籍称杜伦尼是“一位胆略随军龄和经历俱增的大军统帅”。

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Fuller)在《战争指导》中评价:在这个时代,尽管是以迂回运动和围城运动著称,但是仍然进行了许多次大的会战,至少有8次是具有决定性的。而且,在这些战斗中还产生出了许多名将。例如:沃邦、杜伦尼、欧根亲王、马尔波罗、查理七世、韦拉尔斯(维拉尔)、萨克斯、腓特烈和苏沃洛夫等。

美国美国军事题材作家迈克尔·李·兰宁:他是一位掌握战术机动性的高手,不按常理出牌,以期出奇制胜和占得先机。他还能使受挫和消沉的军队迅速恢复士气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他将自己的军队从法国内部矛盾冲突中隔离开来,从而增强了法军的专业作战能力,他还善于聚集军队的忠诚感,使属下军官和士兵们保持战斗士气。杜伦尼在战场上运用的战术调遣异常精确,战略部署如同在下国际象棋。

中国学者唐复全、卜延军主编《外国军事思想史论》:杜伦尼是法国封建时代末期极负盛名的沙场名将。

轶事典故

英国名将约翰·丘吉尔曾在尼德兰战争中服役于杜伦尼的军队,他常对杜伦尼的领导表示赞赏,并把杜伦尼当作自己的导师。当然,杜伦尼对年轻的丘吉尔也很是欣赏,据说他曾评价丘吉尔说:“这个英国小伙子将来必有出息。”在杜伦尼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法国元帅沃邦,和后来路易十四所倚重的卢森堡公爵,及范多姆元帅、维勒洛依等元帅,都在他手下服役。

人际关系

父亲:布庸,色当公爵

母亲:伊丽莎白,尼德兰执政威廉一世之女。

兄长:世袭色当公爵。

后世纪念

杜伦尼死后,被葬在法国巴黎Saint-Denis的国王墓地里。一百多年后,拿破仑·波拿巴出于崇敬,又把他的遗体重新迁葬到巴黎伤残老军人院(荣军院)。

1800年,法国发行一枚杜伦尼的纪念章。直径50.13毫米,厚度43毫米,重量65.5克,材质紫铜。正面图案是杜伦尼头像,背面图案为杜伦尼在法国荣军院纪念碑的碑文。

在《军事家100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统帅排行榜》一书中,杜伦尼位列第37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