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主义

更新时间:2024-05-06 13:23

权威主义是指介乎极权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之间的一种过渡型的政治体制,既有民主的成分,又有对集权的强制。

背景

在人类的历史中,种族偏见和对腐朽政府的顺从是个延续至今的问题。这些现象在20世纪30-40年代的欧洲发展到了极致。德国的阿道夫·希特勒纳粹主义的兴起所引起的并不仅仅是对邻国的压制和独裁,更掀起了种族镇压的浪潮,这导致了对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和其他比如吉普赛人同性恋等少数群体的灭绝政策。因为这些,德国人民面对他们自己政府制造的暴行,也不得不采取合作或接受的态度。

这一现象的持续引起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的兴趣,他很好奇为什么文明开化的人民会接受这样的行为。弗洛姆依据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影响做出了一番解释,他认为天主教的衰落和新教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予个体史无前例的自由,使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信仰上帝和指导他们的经济活动。但是伴随着这种自由,每个人的责任感被提升到了极大的高度,按照弗洛姆的说法,很多个体对这种程度的自由感到害怕并试图逃避,他写了《逃避自由》这本书来阐述这个思想。为了避免这种令人困扰的选择,一些人将自己的意愿从属于政府或者教会等外部权威,并安慰自己说“只是服从命令”。相应的,一些人喜欢对社会阶层低于他们的人发号施令,并且认为这些命令是毋庸置疑的。弗洛姆创造了“权威人格”这个词条来描述这种人格特性。这种人在德国是广泛存在的,他认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纳粹主义会在德国滋生。

弗洛姆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影响一般民众的社会势力。不过,他也承认并非任何人都会在描述的这种环境中变成权威主义者,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这一现象表明人格特性是相当复杂的。十年后,由心理学家组成的“伯克利小组”尝试解释权威主义者和非权威主义者之间的差异。这些心理学家受美国犹太人委员会的委托,研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造成大量死亡和灾难的反犹太主义势力兴起的心理学原因。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了《权威主义人格》一书,是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一。

学派观点

阿多诺

《权威主义人格》一书的作者试图小心地将伪政治保守主义者和真正的政治保守主义者区分开来。按照阿多诺的观点,真正的政治保守主义者拥有自己一套内在的、稳定的政治信仰,当寻求保护个人的权利、财产和立法提案时,他们的行为不会超越社会制度和传统的社会秩序。在信仰和种族歧视或者精神病之间并无必要的联系。相反,伪政治保守主义不仅接受政治圈子里所有的传统价值观,同时还接受具有破坏性的态度,这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矛盾,比如犬儒主义惩办主义以及反犹太主义。他们也常常持有过于保守的种族立场,比如权利法案应该被废除,所有的税收都应该被取消或所有的政治家都应该被弹劾等等。基于此,阿多诺认为独裁主义者是伪政治保守主义,而不是真正的保守主义者。

伯克利小组

伯克利小组认为权威主义表现在9个基本方面:1.保守主义:不加思考地追随主流价值观的顽固倾向。2.权威性服从:对社会认可的道德权威不加批判接受和服从的倾向。3.权威性进攻:期望对不遵守权威者严厉惩罚的倾向。4.反自省性:对自身厌恶以及对待哲学的、人性的和主观的实物的普遍怀疑。5.迷信及思维定势:认为命运是由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并且倾向于用固定的模式思考问题。6.权力和韧性:醉心于控制、权力和支配感,并对有权力的个体或组织怀有敬畏。7.破坏主义和犬儒主义:对人类价值的信念的缺乏以及普遍的敌对态度。8.投射化:认为野蛮和危险的事物正在接近我们的世界,这被研究者解释为独裁主义者自身压抑的冲动的外显投射。9.性压抑:对性问题的过分关注,尤其是臆断其他民族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权威主义的行为表现方式,这可以帮助解释一些看起来令人困惑,甚至荒谬的行为和信仰模式。例如,权威主义者对待比他们阶层高的人极度恭敬和尊重,但是对待比他们阶层低的人却是完全相反的态度。经典研究时期的结论表明,在进行实验游戏时,权威主义者更倾向于不合作和顽固,相比较之下,他们更喜欢服从权威形象的要求去伤害别人。跟非权威主义者相比,权威主义者体会到了更少的积极情绪,更易于反对变性人的平等权利,并且更支持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的军事干预。

其他

另外,一些新近的研究探讨了权威主义的潜在危害。当社会处于动乱之中,基本价值观受到威胁的时候,权威主义者特别喜欢支持“强大”的候选者作为政府官员。当权威主义者感到他们的生活标准下降时,比如犯罪率升高,环境质量恶化等等,他们就会有比别人高五倍的意愿去限制福利,以及比别人高七倍的意愿支持颁布禁止堕胎的法律。当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国家可能有危险的时候,他们热切盼望发动战争。

另一方面,似乎权威主义和政治党派之间很少发生关系(可能有些意外)。只要候选人表新出更多的权力形象,权威主义者都会喜欢,而不论候选人是什么党派。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中的权威主义者差不多,至少40年前是这样,最新的数据还在统计之中。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统治瓦解十年后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权威主义上得分高的人,其立场极端相反。他们仍旧相信共产主义信仰(比如公司企业国家所有制),但是也支持法西斯政党及其候选人。对这一现象的通常的解释是,这类人的人格特征使他们渴望强有力的领导者,甚至支持独裁。他们宁可放弃共产主义,似乎也并不介意法西斯独裁的取代。

有关权威主义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权威主义是一个存在个体差异的概念,因此它不能用来解释为什么纳粹出现在德国而不是美国,兴起在1932年而不是1882或者1982年。但是,它可以说明无论哪个社会(无论德国、罗马尼亚或者美国)的哪些个体可能更喜欢追随像希特勒那样的领袖。第二,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并非所有人都变成了纳粹党人。对纳粹党人和非纳粹党人之间的差异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哪些人最容易受到影响,哪些人最不容易受到影响;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人更容易被试图用独裁领导他们的领袖的魅力所控制。

权威主义相信,在组织中应当存在权力和地位的差异。那些具有很强权威主义态度的人多半希望获得权力,态度强硬、服从上级的领导、坚持传统的价值观、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同时不主张在工作中掺入主观感情等。管理者的权威主义程度会对他们如何运用和分享权力产生影响。而员工的权威主义程度会对他们如何对待上级管理者产生影响。如果管理者和员工在对待权威主义的态度上有差别,那么管理者就很难实施有效的领导。加强授权的做法,以及青年一代员工希望建立更加平等关系的愿望,使得在很多组织中严格的权威主义越来越少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