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昀

更新时间:2024-07-09 16:42

李昀(1688年—1724年),即朝鲜景宗(조선 경종),朝鲜王朝的第20任君主(1720年—1724年在位)。字辉瑞,是朝鲜肃宗李焞长子,生母为禧嫔张氏

人物生平

册为储君

李昀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十月二十八日生于昌庆宫就善堂。朝鲜肃宗三代单传,他的仁敬王后和仁显王后也一直无嗣,因此得知李昀出生的时候欣喜异常,早有意将其立为王位继承人,破格称他为“元子”(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称元子),曾就此事以严厉的口吻对众大臣说:“国本未定,民心靡系,今日之计,不在于他。若迟徊观望,敢有异议者,纳官退去!”但西人党表示反对,宋时烈更是举出了宋神宗临终方立宋哲宗为皇太子之故事来加以规劝,触怒肃宗,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春,肃宗下令赐死宋时烈等人,并将西人党尽数逐出朝廷,起用支持李昀母子的南人党,史称“己巳换局”。

在“己巳换局”的同时,李昀之母张玉贞先被升为禧嫔,随即取代仁显王后,入主中宫。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三岁的李昀被肃宗封为王世子。但好景不长,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发生“甲戌换局”,南人失势,西人当权,仁显王后复位,张玉贞也随之降为禧嫔。西人中的少论派力保李昀母子,如领议政南九万提出“深长虑”之论,即为世子着想,不可重惩张禧嫔、张希载兄妹,老论郑澔等则上疏反对,但肃宗赞同了少论的主张。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李昀入学,行冠礼,翌年迎娶沈浩之女为王世子嫔,并向宗主国清朝请封。李昀在世子册封的过程中曾发生过一次小小的风波。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冬,朝鲜派使臣奏请宗主国清朝,请立李昀为世子。清朝礼部沿用《大清会典》“王与王妃年五十无嫡子,始立庶长子为王世子”而拒绝奏请,肃宗认为“极其无理无据”,罢免了徐文重等三使臣,并再派使臣。朝鲜以“外国与内服不同,世子虽为庶出,但是诞生后即报清朝,且告宗庙,定以嫡长子,由王妃抚养,无异嫡出,臣民属望已久”为由,再次请封。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乃允朝鲜所请,册封李昀为朝鲜国王世子

丧母之痛

李昀一出生就卷入仁显王后闵氏和禧嫔张氏的宫廷斗争的漩涡中,但是他对仁显王后的感情似乎甚于生母张禧嫔,史载他“事仁显王后,慈孝两无间”。仁显王后私下亦曾说过:“世子天性至孝,朝夕不离予侧,爱敬过于私亲(指张禧嫔),其往省私亲也,亦必告予,不敢自擅……闻其私亲或与之附耳密言,虽未知所言之何事,世子辄默然不应,以至被殴打涕泣而归,尤为可爱可矜。”

康熙四十年(1701年),李昀生母禧嫔张氏赐死。老论派大臣担心李昀即位后会如同燕山君一般为母亲之死进行报复,有人甚至一度请求改立世子,当时一方面延礽君(后来的英祖)与延龄君都还年幼,但最重要的是李昀心地纯善,行为仁孝,所以肃宗对此予以驳回。然而此张禧嫔之死对李昀影响甚大,此后不久他便精神恍惚,做出种种怪异行为,而且一直不近女色,既无妾室,亦无子女。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继南人之后支持和保护李昀的西人少论派因“丙申处分”而失势。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肃宗患眼疾倦政,召左议政李颐命独对于昌德宫熙政堂,提出李昀不堪重任,理应易储,史称“丁酉独对”。李颐命不敢答应,便请肃宗召集其他重臣一起商议,最后否决了易储之议,而改以李昀代理听政。大事禀决于肃宗,小事由世子李昀裁断。翌年,世子嫔沈氏去世,另拣择鱼有龟之女为世子嫔。

不似人君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月八日,朝鲜肃宗薨逝。六月十三日,李昀即位于庆德宫(今庆熙宫)崇政门,是为景宗。康熙皇帝派遣散秩大臣查克亶(查柯丹)、礼部右侍郎罗瞻赴朝鲜,于翌年二月十一日册封景宗为朝鲜国王

从景宗朝的承政院日记和实录、修正实录来看,景宗的言行举止与其他朝鲜君主相比非常怪异。他虽然也听政并同大臣议事,但基本上都是回答“唯”、“允”或“依为之”,几乎从来没有发表过自己对国政的见解或指示。四年之间,他只出席过三次经筵昼讲。当时的老论大臣闵镇远记载说,景宗在肃宗丧期从未哭过,只参加过初虞祭,其他大小祭奠都不参加。景宗有时无端发笑,并且小便失禁,所坐的地方常是湿的。景宗从来没梳过头发,有人劝他梳头就加以呵斥,以致头上充满尘垢,所戴的帽子也随之逐渐肿大。大臣禀告时,一般都回答:“俞(允俞)”或“依为之”,而且声音还很小,有时不回答,过了半天才由内侍告诉大臣“依为之”。当大臣询问“何以为之”时,景宗不会回答,然后该大臣说出处理办法,他才回答“依为之”。有时甚至不听大臣禀告而胡言乱语。

对于景宗的以上怪异举止,老论认为是景宗罹患“奇疾怪病”而导致精神失常,无法亲自裁决政务,景宗所传出的教旨不是王大妃金氏(仁元王后)借他名义所传,就是他身边的一些亲少论的宦官(如朴尚俭)借他名义所传;少论则认为景宗原本聪明,也没有病,即使有病也是因之前老论下毒谋害所致,而景宗的这些怪异举止都是因畏惧老论而装疯卖傻、韬光养晦而已。

景宗初年,当朝的还是“丙申处分”以来掌权的老论,如领议政金昌集、左议政李健命,而新任命的右议政赵泰耉虽是少论,但还在果川,没来得及进京赴任。因为老论认定景宗无法处理国政,也不可能再生育,所以主张尽快立景宗异母弟延礽君李昑为王世弟。据说,金大妃(本为少论出身,但后来立场逐渐偏向老论)赞同老论的主张,欲立延礽君为嗣,而王妃鱼氏(宣懿王后)则想从其他王族中选一幼童为自己养子。康熙六十年(1721年)八月十九日,老论派指使司谏院正言李廷熽上疏“请建储嗣”,领议政金昌集遂于当晚率群臣请求建储。翌日,景宗和金大妃就决定以延礽君为储嗣(二十一日定位号为王世弟)。二十二日,少论柳凤辉上疏反对过早建储,认为景宗还有生育的可能,并请治老论大臣之罪,但被驳回,并准备严惩,赵泰耉为柳凤辉辩护,才没有使事情扩大。

辛壬大狱

延礽君成为王世弟后,老论又推动让王世弟代理听政。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月十日,司宪府执义赵圣复上疏,请王世弟代理听政,景宗同意,少论崔锡恒劝谏,景宗又收回成命。十三日、十六日,景宗又连下备忘记,称自己有病,想让世弟代理,为此老论派方面甚至都拟好了相关“节目”(章程),但景宗又传少论赵泰耉入朝,最终收回代理之命。据说,景宗的旨意反复无常,并非出自他本人。同意代理的旨意出自金大妃,反对代理的旨意则出自朴尚俭等宦官,最后宦官们锁住金大妃的宫门,传命赵泰耉入朝,于是才使老论派让王世弟代理听政的计划流产。

十二月初六日,司直金一镜等7名少论派官员上疏,攻击曾联名拟呈代理听政“节目”的老论派大臣金昌集(领议政)、李颐命(领中枢府事)、李健命(左议政)、赵泰采(判中枢府事)为“四凶”,请求惩治他们对景宗的不忠之罪。当夜景宗就下达备忘记,罢免老论,起用少论,史称“辛丑换局”。随后将金昌集流放巨济岛、李颐命流放南海岛、赵泰采流放珍岛,李颐命当时正以王世弟奏请使出使清朝,所以等他回来后再行处置。对此,老论派认为这仍然是朴尚俭等宦官矫旨,景宗本人不知;少论、南人则认为是韬光养晦多年的景宗对老论正式摊牌、“威断赫然”的结果。换局之后,建立了赵泰耉为领议政的少论政权,沈檀等南人也想分一杯羹,起初也得到了一些官职,但不久之后又被边缘化,于是在朝中形成了少论专权的局面。

其后,老论派子弟金龙泽(金万重之孙、李颐命女婿)、李天纪(金春泽女婿)、李器之(李颐命之子)、李喜之(李颐命之侄)、洪哲人、郑麟重等图谋发动政变,推翻少论政权。此事为金一镜所侦知,便收买了与这些人有交往、知道他们计划的一个相地师睦虎龙,让他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二十七日上变告。睦虎龙声称他们计划用三种手段弑杀景宗,即大急手(入宫行刺)、小急手(宫人投毒)、平地手(直接废立),并推戴李颐命(朝鲜世宗之子密城君李琛的八世孙)为王。故此狱事被称为“壬寅三手狱”。已被流放的金昌集、李颐命、赵泰采先后被赐死。李颐命从北京回来后,被揭发对康熙帝说景宗“下气痿弱”,用的是中国东晋权臣桓温废海西公司马奕时所用之“痿”字,坐实谋逆,故被斩首。除了四大臣以外,还有金龙泽、李天纪等人及前判书李晚成、前大司宪洪启迪、前留守金云泽、前承旨金济谦、前校理金民泽、前执义赵圣复、武将李弘述、李宇恒、尹悫、白时耇、李尚集、沈榗、柳就章、李瀗等60余人死于这场大狱。在这过程中还牵扯出延礽君之妾靖嫔李氏孝章世子生母)遭人毒杀一事,导致世弟嫔徐氏(贞圣王后)之侄徐德修被杀。九月二十一日,时任弘文馆提学的金一镜撰写教书,以景宗名义颁布,宣布“讨逆”成功。历史上将这两次少论对老论的夺权与肃清行动合称为“辛壬狱事(或辛壬士祸)”。

无嗣而薨

随着老论的倒台,张禧嫔也得到追崇。景宗初立之际,幼学(未取得官位的儒生)赵重遇曾上疏请重定张禧嫔名分,结果被发配到咸镜道三水郡。辛壬狱事后,少论政权才追尊张禧嫔为玉山府大嫔。但大嫔宫建立后,景宗迟迟不去拜谒,直到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南人洪万朝上疏,以旱灾示警为由敦请景宗拜谒大嫔宫,景宗才动了一次身。

据说,景宗的精神问题并没有在少论上台后有所好转,有时甚至突然下令逮捕侍立殿上的少论大臣崔锡恒、申致云等,因此少论也不得不承认景宗有病。但少论给景宗大量进服南极曜仙丹、甘遂汤等治心攻火之剂,导致景宗本来肥胖的身体日益消瘦。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二十五日丑时,景宗薨逝于昌庆宫环翠亭,享年三十七岁。死后庙号景宗,谥号德文翼武纯仁宣孝大王(清朝赐谥“恪恭”),葬于杨州懿陵。时有传言说,景宗是被他的弟弟李昑杀害的,后来成为李麟佐之乱的一个起因(参见“人物争议”部分)。

轶事典故

镇远激将

景宗即位后行为怪异,因此户曹判书闵镇远想用激将法来试探景宗真意。康熙六十年(1720年)七月二十日,闵镇远就景宗不参祭奠、不开经筵两事直言极谏,甚至说出了“祖宗三百年基业,(于)殿下之身而将不免坠绝”这种“大不敬”之语。景宗似乎略所有动,露出惭愧之色,说道:“缕缕陈戒至此,予当体念焉。”闵镇远大喜,接着请求景宗开经筵,景宗答应,于翌日举行昼讲,读《尚书·君奭》。景宗先说了胡话,然后读书时所念汉字音不准,断断续续。翌日又开讲,仍然跟上一天情况一样。此后景宗再未开过经筵。

兄弟友爱

景宗以爱护弟弟的美德而著称。他虽然行为怪异,但每次看到李昑,都会说:“我的弟弟啊!(吾同生也)”,欢笑不已,对李昑也言听计从,兄弟之间亲情甚笃。李昑当王世弟时,要开书筵读书,景宗常常去诚正阁看李昑读书,左右侍从想要阻止他去,景宗就说:“我想听我弟弟读书的声音,为什么要阻拦我?”

亲属成员

主要作品

《列圣御制》中收录景宗所作8首诗,分别是《春帖五首》、《赐闵参判(闵镇厚)夫人》、《岁在庚寅菊秋上澣题》、《去夜晒雨》。另有《辞禅位疏》、《请上尊号疏》、《君子小人相反论》、《赵普论》、《自鸣钟记》、《舟水说》、《春宫时赐宾客闵镇厚书》、《端懿嫔祭文》、《延龄君祭文》等17篇文章。

人物争议

不育争议

景宗无子,一说是其母张禧嫔临死时狠抓其下身,致使其丧失生育能力,也有一说是肃宗经常呵斥景宗致其受惊而丧失生育能力。

死因争议

有关景宗的死因,《景宗实录》记载,景宗的治疗虽由御医负责,但有时药房提调也参与,有时王世弟也参与。去世两年前,景宗听说士人李公胤有名,便将其招来开药,两年来,景宗喝了一百好几十贴的柴平汤。临终之前,景宗的寒热病症状一直持续着。去世前五天,曾胸腹绞痛,之后,腹泻与腹痛持续。御医为去寒热,而开了柴胡白虎汤六君子汤等药。胸腹绞痛后,又立刻开了豆豉汤藿香正气散黄芩汤等药。不过,也有人曾经给景宗蟹酱与生柿子吃,御医认为这很危险。临终前夕,药房(内医院)曾给景宗人参茶,王世弟也予以赞成。不过,李公胤却对此加以反对,景宗喝了参茶后就辞世了。

对此,少论南人方面一直流传着王世弟(即英祖)弑兄的说法,并成为困扰英祖王位合法性的一桩悬案。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十六日,在英祖祭拜景宗陵墓返回的路上,有个叫李天海的常汉(平民)拦驾指控英祖弑君,称英祖通过仁元王后殿中的厨房,以有毒的酱螃蟹毒死了景宗。其时英祖地位尚未稳固,因此只杀了李天海,但并未调查其幕后主使者,也没有公开澄清此事。

雍正六年(1728年)春,不少城市发现指控英祖弑兄的匿名榜,随后爆发了李麟佐之乱,声称为景宗报仇。叛乱很快被镇压。一番调查之下,发现谣言起源于端懿王后沈氏之弟沈维贤。原来景宗病逝时,沈维贤正在左右,他声称景宗临死前曾剧烈呕吐(连胆汁都吐出来了),并且死状古怪,怀疑是中毒身亡。

乾隆二十年(1755年),发生“乙亥狱事”,少论、南人中的激进派再次散布英祖弑兄的谣言,英祖借机将他们全部肃清,并命人编写《阐义昭鉴》 ,刊印汉谚两版,颁发官民,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其中对弑兄之说极力辩驳。此后朝鲜王朝再无人敢言此事。

另有说因为当时景宗违反了当时医学上有关食物相克的学说,同时食用蟹酱与而身体不适。英祖在医师反对之下,仍然为景宗奉上参茶,结果令景宗病情恶化而死。

影视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