搢笏

更新时间:2023-10-22 23:52

搢笏,读音为jìn hù,汉语词语,意思是插笏,后引申为指朝见。古代官员的官服,没有口袋,于是将直接插在腰带上,叫“搢笏”。《墨子·公孟》就有公孟子搢笏而见墨子的描写:“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毕沅校注:“忽即笏字。”

解释

插笏,后引申为指朝见。

出处

典源

春秋谷梁传》卷七〈僖公·卷七·僖公三年〉~72~

阳谷之会,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晋·范宁集解:「搢,插也。笏,以记事者也。」

《宋书》卷十八〈礼志五〉~59~

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绅垂三尺。笏者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白笔,是其遗象。

《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

清·吴伟业《吴门遇刘雪舫》诗:“新乐初受封,搢笏登天廷。”

明·董谷《碧里杂存·宝志公》:“圣祖异焉,勅建灵谷寺……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