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情感

更新时间:2023-09-09 00:43

生物的进化经历了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感觉类生物、认知类生物、评价类生物、意志类生物等六个基本阶段,价值的进化经历了无机能量价值、有机能量价值、环境要素价值、生理性价值、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等六个基本阶段,生物情感的进化也相应地经历了原核趋性情感原生趋性情感感性情感知性情感、弹性情感、理性情感等六个基本阶段。其中,弹性情感是生物界第五个层次的情感,它是评价类生物对于个体性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形式。弹性情感是生命机体对于事物的可变性价值的主观反映,这是生命机体一种较为复杂的价值评价方式,动物能够通过一级或若干级的条件反射来感知和学习多种价值关系的变化,并灵活调节情感反应的强度,使之与价值关系的变化相对应。弹性情感已经形成了对于可变性价值产生可变性的选择倾向,因而也称之为“可变性情感”。

起源

认知器官生物只能实现对于事物及其价值关系的分析与推理,则不能实现对于事物及其价值关系的数学运算,也就是说,认知器官生物只能对事物及其价值关系进行定性分析,而不能对事物及其价值关系进行定量分析。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各种外部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关联性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动物对于事物及其价值关系实现精细化、动态化和定量化的认识。评价器官以及相对应的弹性情感的形成就能够满足动物对于事物及其价值关系进行精细化、动态化和定量化认识的客观要求。

评价器官的形成

原始评价器官的形成标志着评价意识从机体的综合意识中分离出来了。分析器官是动物为了感觉外部事物的间接物理化学刺激信号,以了解外部事物与生命机体间接的物理化学联系;评价器官是动物为了感觉外部事物的一种特殊的间接物理化学刺激信号——“价值信号”,以了解外部事物对于生命机体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由此可见,评价器官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分析器官,是在分析器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动物的评价器官主要是大脑中的边缘系统:其中,杏仁体是用以评价事物之价值大小与方向的核心器官。

边缘系统:在大脑半球内侧面有一由扣带回、海马旁回及海马回钩等在大脑与间脑交接处的边缘连接成一体,故称边缘叶。边缘叶与邻近皮质(额叶眶部、岛叶、颞极、海马及齿状回等)以及与它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包括与扣带回前端相连的隔区、杏仁复合体、下丘脑上丘脑丘脑前核、部分丘脑背侧核以及中脑内侧被盖区等)在结构与功能上相互间都有密切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功能系统,称为边缘系统

对于价值规模的计算又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规模的正负方向判断,二是价值规模的大小计算。大脑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和相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组成,边缘叶主要为胼胝体海马海马旁回、钩及距状回,皮质下结构包括杏仁体、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及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其中,杏仁体的基本功能主要用于识别价值规模的正负方向(即正的价值使生物体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负向价值使生物体产生痛苦的情感体验);海马的基本功能主要用于短期记忆,以配合杏仁体的价值方向识别工作;边缘系统的其它部分的基本功能主要用于识别价值规模的大小;大脑边缘系统对于价值方向的识别情况和价值大小的识别情况,通过脑干网状结构传送到大脑皮层的相对区域,以完成价值计算的基本功能。

边缘系统产生于旧哺乳类动物(如食虫类哺乳动物),它使旧哺乳类动物具有了对于外部事物之价值的量度大小和正负方向的评估能力。其中,边缘系统中的杏仁体在动物的价值评价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总之,原始评价器官的形成使动物能够初步了解“有何用?”的问题,实现了评价意识从机体的综合意识中分离出来的进化目的。

评价类生物的生命特征

评价类生物是指仅仅拥有感觉器官、认知器官和评价器官而没有意志器官的生物,主要包括旧哺乳类动物(如猫科鼠兔科象科等)。

认知器官只能对于事物或价值进行定性分析,指导动物按照分析的定性结果来实施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行为只能是无条件反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行为是先天形成的,由遗传性状来决定的,主要是属于无条件反射的范畴。因此认知器官生物基本上没有具备后天学习的能力。

动物一旦拥有了评价器官,就可以开始感知各种事物之间量度关系,包括事物的规模性、强度性、持久性、范围性、稳定性等五个方面。认知器官生物对于价值资源这种合理的支配是刚性的、本能的、不能变更的、无条件性的,它必须通过几代甚至几十代、几百代生命过程的信息积累,才能逐渐形成并且稳定下来,它属于动物先天产生的遗传性状,属于无条件反射的范畴。然而,评价类生物对于价值资源的这种合理的支配是弹性的、能够变更的、条件性的,能够经过后天学习而产生的非遗传性状,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因此评价类生物开始具备后天学习的能力。

由于评价类生物能够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分析与推理,从而可以借助于外部物质资和自然力量来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并间接地获取各种价值,因此这类动物开始具备了初步的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能力。

总之,评价器官(如大脑边缘系统)的出现,使生物实现了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发展,实现了从无条件反射向条件反射的发展。

劳动潜能

当生物机体就是单个细胞(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时,食物类价值将通过代谢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物化学能,该细胞将以生物化学能作为其动力源,以完成生物机体的代谢性生产过程。

当生物机体是由众多细胞有机地组合而成时,各种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细胞将以代谢性消费过程所产生的生物化学能作为其动力源,并为生物机体提供生理潜能。同时,温饱类价值也将通过生理性消费过程转化为生理潜能。生物机体将这两个方面的生理潜能有机地配合起来,并以此作为生命运动的动力源,以完成生物机体的生理性生产过程。由于生理潜能是由生物化学能转化而来,因此生理潜能等于它所折算的生物化学能的数量;由于温饱类价值的客观作用在于它所能补偿、替代、增强和扩展的生理潜能的数量,温饱类价值等于它所折算的生理潜能的数量,因此也等于它所折算的生物化学能的数量。

随着动物的不断进化,较高等动物机体的生理构造越来越复杂,由数量庞大的真核细胞有机地组合起来并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生理器官或生理组织(如皮肤、肌肉、血液、神经等),又由若干个生理器官或生理组织有机地组合起来并构成了若干个生理系统,旧哺乳类动物机体通常就是由几大生理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所组成。此时,每个生理系统或生理器官将会以每一个生理细胞所提供的生理潜能作为动力源,为动物机体提供不同的劳动功能。动物机体再将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功能有机地组合起来,以完成较高等动物的个体性劳动过程。显然,这些劳动功能就是以生理潜能作为动力源而形成的,它将为生物机体提供更高层次的动力源。

生理器官或生理系统的劳动功能千差万别,并且都可以用不同的物理量来进行衡量,各种劳动功能之间难以进行相互比较和度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它们都是以消耗一定数量的生理潜能为代价,都是由生理潜能转化而来,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理潜能。由此提出“劳动潜能”的概念。

劳动潜能:动物机体各种生理性系统的劳动功能所折算成生理潜能的数量,就是劳动潜能。

“劳动潜能”是继生物化学能和生理潜能之后,生物机体在价值循环转化过程中的第三种过渡性价值形式,它是较高等动物(旧哺乳类动物)生命运动的动力源。一般情况下,劳动潜能是由生理潜能转化而来,并凝聚于劳动器官之中,为劳动器官提供动力源,在劳动器官履行它的劳动功能之后就会立即消失。

不过,由于真核细胞具有一定的能量储备功能,从而使生物化学能具有一定的富余量,使生物化学能的消失存在一定的缓冲时间。由于生理器官具备一定的能量储备功能,使各种生理潜能也具有一定的富余量,使生理潜能的消失也存在一定的缓冲时间。而且,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评价类生物的体内已经能够贮备大量的脂肪,以备在急需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转化为生物化学能,以保障代谢性消费过程对于生物化学能的需要;再转化为生理潜能,以保障生理性消费过程对于生理潜能的需要;然后,再转化为劳动潜能,以保障个体性消费过程对于劳动潜能的需要。由此可见,较高等动物的劳动潜能的消失通常具有较长的缓冲时间。

个体性生产价值

低等动物通常只能通过强化身体的某些功能如利爪功能、耐寒功能等方式来适应环境和获取食物。较高等的动物经过漫长的进化,逐渐发现了某些自然界物质(如石头、树枝等)经过简单的加工或修理以后,可以用来有效地延伸、加强和扩展自己的劳动器官。评价类生物由于能够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分析与推理,较为容易发现各种外部物质和自然力量对于自己的生存意义,从而引导生物机体借助于外部物质和自然力量来替代、补偿、增强和扩展自己相应的劳动器官的劳动功能,以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并获取更多的价值资源。由此提出“个体性生产资料”和“个体性生产价值”的概念。

个体性生产资料:一切能够对生物机体劳动器官的劳动功能产生替代、补偿、增强、扩展作用的外部物质,就是个体性生产资料。

由于个体性生产资料的客观作用在于替代、补偿、增强、扩展生物机体劳动器官的劳动功能,而所有劳动功能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理潜能,因此个体性生产资料的价值取决于它所能折算成的劳动潜能的数量,由此可得:

个体性生产价值:外部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用以替代、补偿、增强、扩展劳动器官的劳动功能,从而折算成的劳动潜能的数量,就是个体性生产价值。

显然,个体性生产价值的客观作用在于对劳动潜能产生一定的放大效应。

安全与健康类价值

人类在制造和使用各种个体性生产资料之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机体内部器官的复杂性都较低,动物所面临的外部安全风险和内部健康风险并不大。然而,随着人类不断地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个体性生产资料,必然会出现两种趋势:一方面,人类机体器官及生理功能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人类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健康风险;另一方面,人类的外部环境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人类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安全风险。这两种趋势形成了人类对于降低外部安全风险和内部健康风险越来越迫切的客观要求,由此提出“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概念。

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用以提高个人与环境的相互适应程度、降低个体失效率的一切价值,称之为安全与健康类价值。

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可以分解为安全类价值与健康类价值两种具体形式,其中,安全类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环境对于个人的适应程度,以降低环境相对于个人的失效率;健康类价值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个人对于环境的适应程度,以降低个人相对于环境的失效率。

1、安全类价值。用以降低动物机体的外部因素所产生的自然生命失效率(即伤残率与死亡率)的物质资料,就是安全类价值。如洞穴、安全设施、防护性措施等。

2、健康类价值。用以降低动物机体的内部因素所产生的自然生命失效率(即疾病率与死亡率)的物质资料,就是健康类价值。如营养物质、生命要素等。

对于一般的动物来说,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主要形式:营养化、多样化的食物,防护之用的洞穴等。但是对于人类来说,由于其身体机能越来越高级,机体结构及其功能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所需要的机体外环境与机体内环境越来越苛刻,那么,能够影响人类机体生理机能的环境因素越来越多,其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物质范围将会所有扩大。在现实的人类社会,水果、药物、营养品、住房、私家车、健身器材等,都可以归类为安全与健康类价值。

归纳起来,劳动潜能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由生理潜能经过生理性劳动过程转化而来;二是由个体性生产价值经过个体性生产过程转化而来;三是由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经过个体性消费过程转化而来。

评价类生物的价值运行

评价类生物的价值运行特点是:

1、三个消费过程:评价类生物具有三种消费性价值(即食物类价值、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因此它具有三个相对独立的消费过程:一是,食物类价值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过程,即代谢性消费过程;二是,温饱类价值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即生理性消费过程;三是,安全与健康类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即个体性消费过程。

2、三个劳动过程。评价类生物具有三种过渡性价值(即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与劳动潜能),因此它具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劳动过程:一是,生物化学能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即代谢性劳动过程;二是,生理潜能转化为劳动潜能的过程,即生理性劳动过程;三是,劳动潜能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即个体性劳动过程。

3、一个生产过程。评价类生物具有一种生产性价值(即个体性生产价值),因此它具有一个生产过程:个体性生产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即个体性生产过程。

评价类生物第一次出现了生产性价值,从而实现了生产性价值与消费性价值的分化,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划分为生产性价值与消费性价值两大类。由此,评价类生物的生产过程从劳动过程中分化出来,在此以前,所有的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都是混合在一起的(即代谢性生产过程与代谢性劳动过程、生理性生产过程与生产性劳动过程都是混合在一起的)。

归纳起来,评价类生物的价值运行过程可以描述为:

弹性情感的定义

评价器官是在认知器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使生物能够对事物的价值进行定量分析,并形成更高层次的意识与情感,从而引导生物能够对外界的环境变化产生灵活的、适度的反应,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外部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以替代、补偿、加强和扩展自己的劳动器官。这种高层次的意识与情感就是“弹性意识”与“弹性情感”。

弹性意识:评价器官的形成,使生物形成了对于各种事物的动态的、复杂的、关联的刺激信号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方式,就是弹性意识。

弹性情感:评价类生物的形成,使生物形成了对于各种动态的、复杂的、关联的价值所形成的主观反映方式,就是弹性情感。

由于弹性意识(或弹性情感)都是生物对于动态的事物(或价值)所产生的动态反应,是一种可调性的意识或情感,因此它们都属于条件反射的范畴,它使动物和人类具备了后天学习的能力,使动物能够灵活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且能够有效利用外部的物质资料来增强和扩展自己的劳动能力。

总之,评价器官的形成,使生物能够初步了解“有何用?”使动物(即旧哺乳类动物)实现了“评价意识”从综合意识中分离出来的进化目的,实现了“弹性情感”从综合情感中分离出来的进化目的,实现了从“温饱类价值”向“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及“个体性价值”发展的进化目的,实现了动物或人类的生理系统与生理系统之间分工与合作的进化目的。

个体性价值与弹性情感的对应关系

认知器官只能认识事物与事物之间一般性的关联特性,而不能认识事物与事物、事物与人的价值关联特性。动物一旦拥有了评价器官(或情感器官),就可以开始感知和利用各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并根据自己的生存需要调节自己的效应器官。拥有独立评价器官的生物就是评价类生物(旧哺乳类动物),它实现了各种生理系统之间的合作,并开始认识和利用一些个体性价值(包括个体性消费价值和个体性生产价值)。

评价类生物的个体性价值与弹性情感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生物进化论、价值进化论与情感进化论

达尔文认为,人类机体状态与生物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生物种类不断分化而增多,细胞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组织功能不断深化而加强。[2]人类的价值发展也必然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不断分化而增多,价值的层次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价值功能不断进化而加强,把辩证唯物主义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应用于价值领域就形成了科学的价值进化论。人类的情感发展也必然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情感的表现形式不断分化而增多,情感的层次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情感的行为驱动功能不断进化而加强,把辩证唯物主义与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应用于情感领域就形成了科学的情感进化论。

由于情感是人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那么情感的进化在根本上起源于取决于价值关系的进化,即人类价值关系的进化推动着人类情感的进化。人类价值关系的发展过程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它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那么人类情感的发展过程也必然既有缓慢的量变,也有快速的质变,也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自然的、分层次、分阶段的进化过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