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恩县

更新时间:2022-06-26 17:08

平恩县,古代县级行政区名。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置平恩侯国(故城在今邱县邱城镇西南四里),属冀州魏郡新莽时更名延平县东汉复名平恩县,仍属冀州魏郡。三国、魏晋属广平郡。北齐时斥漳县并入,县治移至斥漳故城(今曲周县东南西呈孟)。隋开皇六年(586年)徙还故治。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洺州广平郡,仍辖平恩县,至德二年(757年)复为洺州,平恩县依然属之。北宋时属河北西路洺州。金代省入曲周县为平恩镇。

历史沿革

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置平恩侯国(故城在今邱县邱城镇西南四里郭门村),属冀州魏郡

元康五年(前61年),平恩侯国除为县。

新莽时更名延平县。

东汉复名平恩县,仍属冀州魏郡

三国魏时,平恩县属冀州广平郡。两晋时代属司州广平郡

北魏时,平恩县属相州广平郡。

北齐时徙平恩县治于斥章故城(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南之西呈孟)。

隋代,平恩县更属武安郡;开皇六年(586年),平思县徙还故治。

武德元年(618年)武安郡改为洺州,平恩县属之。

天宝元年(742年)改洺州为广平郡,仍辖平恩县。

至德二年(757年)复为洺州,平恩县依然属之。

北宋,平恩县属河北西路洺州。

金初,平恩县省入曲周县为镇,平恩镇属河北西路洺州

至元二十六年(1289),于平恩镇始置丘县,(治今邱县城南10公里邱城镇),属山东东昌路

洪武元年(1368年),改东昌路为东昌府,丘县属之。

雍正三年(1726年),为避孔丘之讳,丘加“阝”为邱,始称邱县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制,设济西道(后改东临道),邱县属之。

1944年5月26日,邱县全境解放,8月县治北迁马头镇(即今治)。

1949年建国后,邱县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地区、市)管辖至今。

平恩故城

平恩故城:在邱县西,汉置,地节三年封许广汉为侯国,后汉曰平恩县,应劭曰“县改馆陶之别乡”;《旧唐书·地理志》平恩县,隋自斥漳移于平恩故城置;《太平寰宇记》高齐天保七年移治斥漳城,在今广平府威县,隋开皇六年还治平恩。王存《九域志》县在洺州东九十里,金省入曲周。《金史·地理志》曲周县有平恩镇是也,元改置今县名。按邱县之名自元时始立,而《明统志》云本馆陶之别乡,汉析置邱县,属魏郡不知何据。《府志》又云,汉置斥丘县,斥丘即春秋晋干侯邑,鲁昭公所处在今直隶广平府成安县界。阚骃曰“地多斥卤,故曰斥邱”,与邱县无涉也。——《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四十七

典籍记载

汉书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上

魏郡

平恩,侯国。莽曰延平。

史记

[西汉]司马迁

史记卷二十考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平恩【索隐志属魏郡】许广汉家昌邑坐事,下蚕室独有一女嫁之宣帝,未立时素与广汉出入相通,卜相者言当大贵,以故广汉施恩甚厚。地节三年封为侯,邑三千戸,病死无后,国除。

地节三年封平恩侯,食三千户。在侯位七年病卒,谥戴。

资治通鉴注

[宋]司马光胡三省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地节三年(甲寅,公元前六七年)

夏,四月,戊申,立子为皇太子,以丙吉为太傅,太中大夫疏广为少傅。〔疏,姓也。考异曰:荀纪立皇太子在去年四月戊申,汉书旧本亦然。颜师古据疏广及丙吉传,并云“地节三年立皇太子”,知在此年者是也。〕封太子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平恩,侯国,属魏郡。宋白曰:魏为县,属广平郡;唐属洺州;有平恩川。〕

元和郡县图志

[唐]李吉甫

卷第十五

洺州

平恩县,上。西至州八十三里。本汉旧县也,属魏郡,宣帝以许广汉为平恩侯。魏省,寻复置,隋开皇六年,罢属洺州

康台泽,在县东五里。

太平寰宇记

[宋]乐史

河北道

洺州

平恩县。东北五十里,旧十四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属魏郡;宣帝以许广汉为平恩侯。魏属广平郡。高齐天保七年移于斥漳城,今洺水县是也。开皇六年又自斥漳移在平恩川今理。唐台泽。一作康台泽,在县东五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