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武军

更新时间:2023-11-24 17:40

安武军是民国初年由倪嗣冲创立的一支新军,由北洋军队武卫右军左翼扩充改编而成,因倪嗣冲1914年3月6日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安武上将军而命名。在成立前后,曾经多次与淮上军和安徽革命军、讨袁军作战,每战必胜,成了北洋军队中少见的常胜军,也是北洋军的中坚。张勋复辟破产后,安武军兼并了张勋的主力部队,成立“新安武军”,力量更加壮大。在北洋军与国民党军队的对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倪嗣冲下野后,这支部队无所归属。北伐胜利后,安武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7军、第31军,成了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

简介

“安武军”是倪嗣冲在民国初年一手创立的一支新军,它经历了由小到大的一个发展过程,同时伴随了倪嗣冲最后10年在民国政界和军事舞台上的叱咤风云。随着1920年倪嗣冲因长期卧病的下野及1924年的早逝,这支由他一手创立的军队也逐渐走入了其由繁荣、军力强盛到衰落的过程。至1927年“安武军”5个混成旅中的大部分主力部队,为蒋介石的国民革命政府分别收编为第二十七军和第三十一军,它最终也随着整个北洋军阀统治时代的结束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创立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清廷不得以再次启用了被罢免的北洋新军的缔造者袁世凯。袁世凯复出后立即保举了1909年在满清当局“反汉去袁”运动中,随他先后被贬免的黑龙江布政使倪嗣冲、姜桂题段芝贵等小站旧部。任命倪嗣冲为武卫右军(原小站练兵的编制)左翼行营翼长,旋又任命为河南布政使兼安徽布政使,适时从姜桂题的毅军中抽调数营,驻兵河南周口

1912年初,武昌起义之火迅速蔓延到安徽,寿州成立了淮上革命军,最先举起革命大旗。起义军先后光复了寿州凤台等地,并分三路出兵,先后光复蚌埠、怀远、皖西及江淮大部分地区;不久,程恩普在颍州(今阜阳)举义,顺利光复了颍州。张汇滔部淮上军随即进军颍上,接着兵发颍州,滞留了18天。程恩普与张汇滔本是战友,想与张汇滔合力进攻中原,抢占京汉铁路,但是张汇滔为了抢夺勒索阜阳的财富,一直赖占不走,还想吞并了程恩普的军队。程恩普无奈,为了避祸,只好自己出兵蒙城涡阳,两地均和平光复。再到亳州,清军驻亳州统领李竹明本已准备投降,后得河南巡抚齐耀琳电,得知倪嗣冲即将攻阜阳,遂变计伏击程恩普军,致使程军损失惨重。

有三个因素决定了倪嗣冲出兵安徽:一是当淮上军进占颍州后,倪毓棻(将军的三弟,字香圃,也是安武军的缔造者之一,任皖北镇守使,“安武军”司令,人称三将军)及亲戚宁继泰等家乡亲友来到河南当面告状,谓“目前安徽省内大乱,省城有浔军大肆抢劫,各地有土匪作乱,淮上军军纪太坏,形同土匪,各商民提心吊胆,都想关门罢市”,张汇滔部淮上军“鞭辱官绅,抢掠民财,苛罚商贾,毁坏学校,侮辱妇女,种种蹂躏,民不堪命”!亟请进军;二是在袁世凯复出前召开的彰德秘密军事会议上,已分析了安徽对长江流域及南京的军事、地理和政治上的重要性,已将安徽定为北洋上台后的必争之地;三是情报分析淮上军在与河南同盟会长闫梦松联系,正欲将此烈火烧到河南,甚至直指袁世凯的老家—河南项城。故倪嗣冲立奏“颍州乃中原之门户,今为淮上革命军占据,不特豫南受威胁,而项城近在咫尺,实有朝发夕至的危险,应请准予率部收复以免滋蔓”。

1911年3月,袁世凯随再将北洋新军六镇中的第三镇的过山炮队一马队一队和第六镇的陆地炮队和骑兵队各一队,划归倪嗣冲指挥,倪嗣冲将部队整编后(据《申报》报道为10个营),旋即出兵安徽,并于是年12月15日占领颍州。此部队就是安武军建军的始创部队。部队最早的将领有马联甲、王治国李培基(传业)、高辛初、邱茂萱、戎彭成和石忠玉等(其中马联甲和李培基同为光绪二十四年武进士出身)。

发展强盛

“安武军”这支部队是以部分毅军及部分北洋六镇当中的新军为班底,通过与淮上军在1911年12月和1912年1月的两次大战,及1913年“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 癸丑之役”)中与“讨袁军”的数场大战,以及后数年间清剿革命势力和地方土匪的百战当中浴血疆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1913年8月28日,倪嗣冲率部队占领安庆,完成了武力统一皖境,并安排军事首脑先驻安庆后迁蚌埠。为扩充和整肃这支军队,先后设置了“陆军讲武堂”、“军官教导团”、“ 炮兵学校”、“学兵营”等一系列军事人才的培养中心,培养了后来的安武军大部分中高级将领。督军府的司令部实行参谋制,任命李玉麟为参谋长,并专职整饬军纪。军内又设“陆军测量局”、“军械局”、“军粮局”等机关,并附设“陆军医院”及“军队被服厂”,自行解决军队的后勤供应保障。在袁世凯的授意和大力支持下,部队在河南、安徽、山东等地迅速招兵扩建,于1914年初即形成有步兵营、骑兵营、工兵营、过山炮营和陆地炮营等具有混成作战能力,共8路40个营约2万余人的北洋劲旅。1914年6月30日国民政府任命倪嗣冲为安武将军。1915年3月19日,倪嗣冲电告袁世凯,将所率部队武卫右军更名为安武军,所辖部队序列统一改为安武军第1路至第6路,自4月1日起施行。是为安武军的正式命名。

1917年7月张勋北京复辟,7月4日段祺瑞在天津“马场誓师”,即任命倪嗣冲将军为直、鲁、皖三省联军总司令(即南路军司令)。7月12日“辫子兵复辟”失败,国民政府将原张勋所率驻徐州约40个营的定武军,划归倪将军指挥,并被命名为“新安武军”。倪嗣冲宽宏待人、用人不疑,对待新老安武军一视同仁,任命原定武军将军张勋义子张文生为“新安武军”司令。再经过整编并补充了大量的新式武器及军火,驻扎在江苏徐州和安徽省境内的新、老安武军总人数已达到80个营近5万人。以及将新增的数艘小型兵舰,编为江防舰队,游弋长江,使安武军的军力达到了其鼎盛时期,成为了皖系军阀的主力,及东南沿海首屈一指的部队。同年10月为响应陆军部统一全国军队编制、统一部队番号的倡议,倪嗣冲将军将新老安武军废除了统领制,而合编为5个混成旅,每旅辖2个步兵团,每团辖一个炮兵营、2个骑兵连、1个机关炮连和1个工兵连。第一旅旅长为马联甲,驻兵芜湖;第二旅旅长为李培基,驻兵蚌埠;第三旅旅长王普,驻军蚌埠;第四旅旅长高世读,驻军桐城;第五旅旅长石忠玉,驻军安庆。

倪嗣冲率领的这支武卫右军全面统一安徽全境后,以战略上为考量,没有将军政中心放在当时的省会安庆,而将督军府(又称将军府)设在了当时还是津浦路上的一片茫荒之地--蚌埠。随着军队的迅速扩展及对当时全省政治、军事的全面控制,在提拔军队高级将领及地方重要部门的首长时,除继续重用一批原从毅军及北洋六镇调来组建此军的股肱干将,另外大批培养并录用倪氏族人及姻亲家族成员,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形成了这支部队的骨干力量,故时人亦称这支军队为“倪家军”。

倪嗣冲这种广聚家族人才,及用文人管理军队之思想,实是对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及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控制军队的一脉传承。曾国藩当年对清朝绿营兵对太平天国作战屡战屡败即指出“彼营出队,此营张目而旁观,哆口而微笑。见其胜,则深妒之,恐其得赏银,恐其获保奏;见其败,则袖手不顾,虽全军覆没,亦无一人出而援手,拯救生死呼吸之顷者”。随将湘军建军的指导思想定为:摒弃行伍出身,“官气”十足的旧官弁,实行乡土结合,建立严格的封建依附关系,物色“血性忠义”的儒生作为各军将弁。湘军的成军办法是由曾国藩直接物色水陆各将领,各将领利用宗族、师生、亲友、同乡关系,各自去物色所属各“营官”;“营官”物色“什长”;“什长”招募所属部卒。这种层层隶属关系,使各军各营成了各级头目的“家兵”。整个湘军从总体上看自然成为“曾家军”了。但曾国藩也只能增增节制,不能越级指挥。实际上是将原来绿营的“兵为国有”改变为“兵为将有”了。

倪嗣冲本人即是秀才出身,文人领军,尊儒礼士,且安徽为袍泽乡里,故能充分将湘、淮各军的成军经验应用在“安武军”的创立中,“安武军”将领中较著名的“军旅书生”或“家族宗亲”有:

倪毓棻(字香圃)—— 倪嗣冲胞弟,人称“三将军”,民国中将衔,任皖北镇守使,安武军司令;

倪道杰(字幼丹)—— 倪嗣冲长子,历任直隶州知州,督军公署高等顾问,安武军粮饷局局长,中华民国国务院铨叙局主事,参议院议员等职;

王普(字慈生)—— 倪嗣冲女婿,毕业于早期的“保定军校”及北洋时期的“陆军大学”,任第三混成旅旅长,兼皖南镇守使,安徽省长及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军长;

倪道煦 —— 倪嗣冲胞侄,民国陆军上校衔,任“援湘军”模范营营长,督军公署副官长;

倪道煌(字腾辉)——倪嗣冲胞侄,任将军府总办;

王平阶 —— 倪嗣冲表侄,任江防司令兼长江水上警察厅厅长;

华毓庵 —— 倪嗣冲外甥,任第五混成旅旅长;

李良臣 —— 倪嗣冲侄婿,任第八路统领;

李中蒸 —— 倪嗣冲侄婿,任督军府电务处处长;

倪朝荣(字灿墀)—— 倪嗣冲堂孙,任第一混成旅旅长;

倪金镛(字老德)—— 倪嗣冲侄孙,任第二混成旅步兵团团长;

倪朝臣(字赞卿)—— 倪嗣冲堂孙,任安武军团长;

倪朝杰(字用三)—— 倪嗣冲堂孙,任安武军营长;

戎鸿举,戎孟明 —— “三将军”亲家族人,任统领及第四混成旅营长。

家族、姻亲、师生的加入,大大加强了这支部队的凝聚力,使这支实力强大的“安武军”也成为了支持倪嗣冲治皖八载,及在后来的与“南方作战”、“督军团干政”等重大民国风云事件中,成为关键角色的后盾。

1920年倪嗣冲因长期卧病下野后,安徽军政首脑更换频叠,从中央到地方更有太多的人打这支由5个混成旅组成的队伍的算盘,分化、拉拢无所不用。在各方面情况均不利的局势下,“安武军”还是保持了6到7年的完整性,起到了对皖省的保护及剿匪之职。直至1927年大部分军队在王普、马祥斌带领下,分别归附了国民革命军。

昭烈祠

1920年秋倪嗣冲辞去安徽督军后至1927年北伐军到来前,安徽的军政界已基本陷入混乱状态。因各方面势力的角逐,军政首脑频繁更替,此期间先后担任督军,督办或省长的军政首脑的人物有:张文生、马联甲、许士英、王揖唐郑士琦姜登选邓如琢陈调元聂宪藩李兆珍王普吴炳湘高世读等。“安武军”因新历任督军、督理、督办等都再无老将军之威势,内部随也产生了分裂及斗争。张文生上任督军刚一年即下台,继任的马联甲也因“五旅倒马”事件而卸任。直、奉及革命军也分别拉拢安武军各部,马联早的第一旅和石忠玉的第五旅倾向支持直系,而李传业的第二旅、王普的第三旅及高世读的第四旅偏向奉系等。后来这五个混成旅的命运分别如下,

第一混成旅,马联甲因任安徽督理卸任旅长职务,由倪朝荣接替。“直皖战争”后1925年北洋政府任命陈调元为安徽军务善后督办。后陈调元将安武军第一混成旅及他所率苏军一个师,合编为“皖军”。1927年此部队随陈调元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

第二混成旅,1923年底马祥斌接替李培基(字传业)任旅长。1926年马率该旅,第四旅一个团和第五旅的大部归附了蒋介石率领的北伐军。以此部队为主力编立了革命军独立第五师,后因战功再以此师为主力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军,马祥斌任军长。

第三混成旅,旅长为王普。1925年陈调元组建“皖军”时,任“皖军”副司令,兼第三混成旅旅长。1927被收编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王普任军长。1928年北伐基本结束,蒋调此军到江南,欲与整编。王普察觉蒋无善意,只好离开了军、政界到天津做了寓公。

第四混成旅,旅长高世读是原武卫右军、河南起兵及“安武军”的建军功臣之一,长期担任该旅旅长。1925年冬,孙传芳为苏、皖、闽、浙、赣五省联军总司令,调高世读为安徽省长,旅长一职由陈调元的原第六师十二旅旅长刘凤图接任。1926年冬,革命军北伐,陈调元倒戈,叛离孙传芳。此举引起刘凤图不满,弃职赴沪,该旅大部随第二旅马祥斌的部队归附了北伐军,为革命军独立第五师一部,该部后编入第三十一军。

第五混成旅,原旅长为石忠玉,因早期靠拢直系,马联甲下台后,其势孤单,被华毓庵取代。后华因在军阀土匪孙殿英秧祸安徽亳县时,对县城保护不力,被陈调元处决,后此旅也随马祥斌加入了国民革命军。

这支曾经雄霸东南一隅的军队,似乎命运中就注定要如同当初建军时所模仿的湘军、淮军一样,当它失去了它的缔造者,就如同儿失之父母,再也经不起风浪;如花之离根,而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安武军”从1912年河南起兵,于1914年正式命名,至1917收编“定武军”达军力强盛之顶,到1927年经过分裂而被国民革命军而收编,从而它也伴随着整个北洋统治的结束,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1914年倪嗣冲为纪念及缅怀在历次战役中阵亡的安武军将士及倪氏子弟兵,在蚌埠位于黄庄清真寺北,建“关岳庙”和“昭忠祠”各一座。庙和祠均为东西走向,面朝南。关岳庙居东,门首有石狮一对,进门为三进大房,每进五间。前进大房内塑汉将关羽、宋将岳飞像,各骑红、白骏马,有马童站立两旁,并有倪嗣冲将军为庙门亲题对联一幅:上联为“大义千古,大忠千古”,下联为“晚汉一人,晚宋一人”。二进房东西山墙二侧,各塑有汉将张飞赵云黄忠马超,宋将汤怀王贵牛皋张显之像;后进房为大殿,内供奉关羽和岳飞木雕座像,雕像庄严肃穆,形体高大,周仓关平岳云张宪塑像侍立两旁。昭忠祠居西,为一层5间大房,祠堂正中供奉一神主牌位,上书“安武军阵亡将士之灵位”,祠门左侧立碑一块,除录有阵亡将士之名外,还有对他们所建功勋的描述即赞扬。山门外常驻卫兵站岗。

庙、祠建成后,从琅玡山上聘请了一名僧人住持,法名果成。所设庙祠,除供安武军将士及家属瞻仰、悼念、缅怀战友和亲人外,因内供关、岳二圣,且塑像庄严,常有游人、香客入内朝拜。北洋晚期,联军、奉军和北伐军相继进入安徽,庙祠房舍常为驻军所占,香火渐衰。蚌埠沦陷后,庙内塑像被日军所毁,砖石拆掉后建作碉堡。民国30年后,原址改为学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