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社会

更新时间:2023-12-19 16:37

大众社会,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在大众传媒的作用下形成一种大众化倾向的社会状态。由基于间接的相互接触,以情绪、意见反应为基础的人们组成。产生于工业化高度发展、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的情况下。主要特征:(1)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存在;(2)社会平权化和民主化的发展;(3)发达的大众传媒;(4)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5)以白领为主的“新中产阶层”的扩大;(6)官僚化的发展。

基本信息

他提出这种概念的目的,是想向欧洲乃至全世界提出警告——被资本主义企业所大量雇佣的各类劳动者,完成工作、劳动后在回家以后的余暇时间内,就转变成了社会大众。这些拥有选举权的“大众”们,似乎更热衷于关心收入所得的增加,更热衷于参加社会消费,更热衷于出没大众娱乐场所,对政治却越来越表现出冷漠倾向。这种状况将有利于法西斯政权上台,进而为法西斯权力所操纵,成为法西斯权力的盲从者。曼海姆的这一研究,揭示了纳粹德国的社会背景,与当时德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政治状态是相吻合的。研究者以为三K党在美国盛行时,美国社会也是这样的大众社会。

日本在日俄战争以后到法西斯体制成立(1905~1936年)亦属于这种类型,但是其某些特征不如德国、意大利那样典型,属于接近状态之中。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社会毕竟没有形成为社会发展史上的恒久现象,它短暂地结束了。它所存在的空间也并不广泛。此外,这种社会是否必然会导致非民主政权的成立,也值得怀疑。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兴盛的大众社会理论,惟接受了曼海姆大众社会理论中有关此类社会的诸种特征的阐述,社会学者D·里·斯曼和C·W·米尔兹等人系统地提出了大众社会的理论。社会大众对国家政治大规模参与之后逐渐失却了热情,使政治趋向于保守化;大量生产、大量宣传、大量贩卖导致大众的大量消费高潮;社会通俗文化的普遍流行和文化评价的划一化倾向,一方面导致社会大众文化对社会精神生活的全面占领,另一方面也使得相当部分的社会成员在流行的压力下成为流行文化被动的接受者。

特征

组织松散;成员之间缺少直接接触;人员流动频繁,不受团体力量的约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彼此之间的信息。

大众社会(mass society)本真意义,原指“乌合之众”的社会。所谓乌合之众,是说生活在法理社会中的芸芸众生互不相干,成分复杂,他们之间不存在亲情的纽带,只有法律的关系,每个人都以完全独立的个人身份投身社会,因此在心理上都陷入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状态中。有人又把这各乌合之众称为“孤独的群体”。也就是说,在大众社会中尽管有群体网络,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彼此隔绝、十分孤独的。用李金铨的话来说“这是‘比邻若天涯’的世界,不是‘天涯若比邻’的世界”。今天人们叫惯“大众传播”、“大众媒介”以为它们从来都是在面向大众社会这层意思上使用,殊不知其中的大众(mass)实际上导源于大众社会所指的那个乌合之众(mass)即那个孤独的群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