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定一

更新时间:2024-05-03 08:51

周定一(1913年11月——2013年1月14日),出生于湖南酃县垄溪乡小古塘(现炎陵县垄溪乡仙坪村),笔名周因梦、因梦、许令芳、尹梦华,汉族,民进会员,语言学家、诗人、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13年11月,周定一出生于湖南酃县垄溪乡小古塘(现炎陵县垄溪乡仙坪村),幼年在当地读私塾,后到县城入县立第二高级小学(前身为梅岗书院)读书。

1925年,随在铁路局任工程师的父亲到长沙继续读高小。

1926年,因病休学。

1927年,回到县城第二高级小学,初中三年在湖南省立岳云中学就读。

1931年,考进上海浦东中学读高中,“一·二八事变”爆发后,转到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就读直至毕业。

1934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备取生”,因该系无空余名额,返回南京在中央大学中文系作旁听生,后来在扬州参加扬州中学举办的高考补习班,补习了半个学期。

1935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因为北京大学先放榜,就上了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转入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期间与穆旦等共同发起成立“南湖诗社”。

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先后在云南大理中学和昆明中法中学教授国文。

1942年,受聘于西南联合大学,任中文系助教,后转为教员。与沈从文合教大学一年级国文。抗日战争结束后,返回北京大学任教,后转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

1950年,调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0世纪60年代初,调到汉语史研究室,从事汉语史研究工作。

1960年,《现代汉语词典》推出“试印本”,任审订委员。

1969年,下放河南息县,在干校菜园子当了两年“菜农”。

1972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河南息县干校返回北京,被调去参加《现代汉语词典》修订。

1977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学科调整,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近代汉语研究室,任室主任。

1987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正式退休。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2013年1月14日,逝世,享年10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周定一研究领域广泛,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方言、语言学史、词典编纂、语言政策和文字规范化等,其中主要是词汇研究,特别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1950年,和其他同事共同承担研究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百年词汇演变任务。20世纪50年代,主要从事词汇研究、宣传语言规范与文字改革。60年代初,从事现代语音研究和古汉语修辞学资料修订。1977年,开始着手《红楼梦》词汇研究。

截至2013年1月,周定一共发表出版数十篇(本)学术论文和著作,如“杨雄和他的《方言》”“博闻强记的郭璞”“音译词和意译词的消长”“所字别义”“关于红楼梦里的《掌不住》”“红楼梦词汇中的标音问题”“酃县客家话研究”“酃县客家话特殊词汇例释”“酃县客家话语法”“红楼梦词义演变一例”“词汇的新陈代谢”“论文艺作品中的方言土语”“谈汉语规范化”等。

人才培养

周定一提携和培养了许多文学新人,如诗人邵燕祥,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白维国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周定一出生于井冈山西麓一个客家人家庭,他的父亲周树吾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长期在铁路局任工程师。

周定一的妻子何显华毕业于湖南大学,曾在炎陵一中任教,两人育有三名子女,儿子的名字是周伯昆,女儿的名字是周仲炎、周季平。

人物评价

“周定一治学严谨,学风朴实,在普及语文知识,参与社会‘语言生活’,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科学的发展及增强语言学界的团结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评)

“周定一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还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作家和诗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祖生利评)

“周定一治学严谨,学风朴实,淡泊名利,勤恳工作,深受尊重与爱戴,以‘仁者寿’而享高年。”(《中国语文》编缉部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