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金虎

更新时间:2024-05-28 10:47

吕金虎,男,汉族,1974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枝江市,智能系统与网络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兼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创新群体负责人/万人领军人才、IEEE/CAA/ORSC/ CICC Fellow。

人物经历

1974年9月,吕金虎出生于湖北省枝江市。

1993年,进入湖北师范学院(现湖北师范大学)学习,毕业后进入湖北农学院(现长江大学农学院)担任助教。

1998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现武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陆君安教授。

2000年—2002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师从张锁春研究员和陈关荣院士,提前一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2002年—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4年—2005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4年—2018年,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2005年—2006年,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者(Visiting Fellow)。

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2年,当选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

2013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4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5年,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7年-2023年,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2021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22年,当选中国运筹学会会士。

2023年,当选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会士。

2023年12月,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党委常委。

2024年4月,荣获中国航天基金会奖“钱学森杰出贡献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吕金虎的主要学术成就为:

建立了复杂网络系统牵制调控理论,解决了由单体向群体协作模式转变的协同控制难题,产生了引领性国际学术影响,WoS他引2万余次;发明了分布式群组协同控制技术,攻克了不确定条件下异构飞行器协同制导等难题。

突破传统模拟电路的瓶颈,解决了近三十年来长期悬而未决的多方向、大数量多卷波的存在性与模拟电路实现的理论和技术难题;发现了经典Lorenz系统与它的对偶Chen系统之间的临界混沌系统,被上千篇SCI论文称为“吕系统”,理论成果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根据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统计,论著总他引超2万2千次,h指数72,7篇论文单篇引用超500次,59篇论文单篇引用超100次,单篇论文最高引用1680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斯坦福大学发布)、全球高被引科学家(Webof Science数据库,9次)、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Elsevier发布)。出版学术著作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7项。

截至2023年7月,吕金虎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杰青/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等项目。

截至2023年7月,吕金虎先后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吕金虎在复杂网络和非线性电路与系统方面做出了贡献。(环球网)

吕金虎是国际上享有一定学术声誉的复杂网络领域内中青年专家,在相关复杂网络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