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

更新时间:2024-01-30 14:52

博览群书,(拼音:bó lǎn qún sh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充传》。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充传》:“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博览群书”。

成语故事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生于东汉建武三年(公元二十七年)。他的祖先本是魏郡元城人(今河北大名),在某一时期因参军有功,曾被封于会稽阳亭,但为期不久,就取消了,因而住在会稽,依靠耕田种桑过活。后来,王充的祖父王汎率领全家迁居钱唐县,专以买卖为业。王汎生二子,大的王蒙,小的王诵(王充的父亲)。王蒙与王诵在当时依仗自己的勇武,专打抱不平,与当地土豪丁伯等结成深仇,因之把全家迁到上虞地方去居住。

王充从小就喜欢读书,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求学,拜当时有名的学者班彪为师。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各类书籍,但是对书上得来的知识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绝不会拘泥于书中所讲,所以他进步很快王充家里很穷,没有钱去买书。为了读到各种书籍,王充就常常到洛阳的书市去,翻看别人摆在书架上卖的书。日子久了,店主们都认识这个爱读书的少年,就很大方地让他随便看。王充也不白看人家的书,总是早早地来到店里,帮店主们做一些杂活,然后才开始读书。一家店的书读完了,就到下一家店里去读,常常读得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王充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很强,很多书他读一遍就可以记下来,有的精彩片段他甚至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就这样,王充阅读了很多书籍,知识非常渊博。

王充看不惯朝廷官员的腐败作风,一生都不做官。他学成后回到家乡一边教书,一边闭门写作,最后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思想巨著《论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成语寓意

写文章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而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书本,即所谓书本知识;二是来源于社会生活,即所谓实践知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一例外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王充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后来完成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王充的成才充分的说明天学习要靠勤奋努力,同时也需要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只有博览群书才能获得各方面的知识。

成语运用

“博览群书”指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多用于形容学识渊博的人。动宾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唐·令狐德棻周书·庾信传》:“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一折:“小官姓吕,名夷简,幼习文墨,博览群书,圣经宝传,无不通晓,一举成名,官拜大司徒之职。”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九二回:“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

孙犁《谈赵树理》:“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向当时上海左翼作家的作品学习,向民间传统艺术学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