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

更新时间:2023-05-06 19:20

南音,是流行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曲种,源于外省的南词班且吸收江、浙的扬州清曲等曲种的音乐经衍变、发展,逐步形成以南音唱腔的歌谣体系。在结构上,一篇南音多数由数段组成,每一段都有起式、正文和煞尾。通常都是从慢板开始,逐渐加快。

技艺

南音演唱技艺全靠口授,清道光进士孔继勋(1792-1842),修订失明艺人锺德所唱南音旧曲,编成《今梦曲》(内容多以《红楼梦》为题材),是唯一一本南音曲集。锺德晚年到香港,《华字日报》再加整理出版。

至于伴奏乐器,沿门乞米者或手持椰胡,或在胸前缚一极短小古筝以右手拨弦。堂会则加入秦琴洞箫扬琴三弦等。

起源

南音又称“南音说唱”,至迟在清代中叶即已形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及香港和澳门一带,以广东白话表演,是与流行于闽南地区的南音重名而实不相同的另一个曲艺品种。 南音说唱的传统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弹秦筝、椰胡、三弦或秦胡等说表唱叙。早期节目多为长篇。后来也有二人对唱的情形,节目趋向演唱短段,并加入了扬琴、拍板、洞箫等伴奏。唱词为七言韵文,唱腔分为“本腔”、“扬州腔”和“梅花腔”,并依不同的唱腔采用和流布区域而有“地水南音”等的分支与别称。

后来粤曲、粤剧吸纳南音的讲唱方式,逐渐发展为戏台南音(舞台南音),使南音部份神髓得到传承,至今仍大量出现在粤曲艺术中。舞台南音经文人雅士修改,更具文学性。而地水南音则以活泼见长,瞽师随说唱时间与气氛自由发挥,十分灵活,常有神来之句。在音调上,舞台南音吸收了飏州南音,比较高越。地水南音则低沉摇曳,更为耐听。

正如《胭脂扣》中的情景,当年地水南音多在烟花巷中响起。地水南音大师杜焕曾说,某些南音是“有咒”的,良家妇女不能听,否则会招致不幸。后来有学者为杜焕录音,他一再强调某部分的录音不能公开发行,否则就不唱。这并非迷信,而是比常人经历了更多苦难的人,对人间的恻隐之心,这也令不少人对地水南音有误解,以为南音就是打情骂俏的曲调。其实南音唱曲中,充满纯真缠绵的儿女情长。

作品万象

“思往事,起惺忪。蓦地相逢,真似在梦中。今日成虚,痴情都无用,只惜幽欢情景,太过匆匆。怀人不言,又恨难成梦。”——《痴云》。它就是这样朴素,用广州话说就是“有个句讲个句”。想你就说,说不出口就唱。

也有改编自文学名著,故事凄美,令人百听不厌。

“王听罢,更伤悲,谁无死别与生离?非是寡人抛别你,只为势穷无计效于飞。今日帐前休讲闲风月,待我共娘赋下呢首断肠书: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堪埋血泪如山积,踏碎梨花片片飞。”——《霸王别姬》。

“含恨近前呼宝玉,君呀往事前情你可尽知。从此风流交付你,既有今朝何必有初时。话完意欲抽身起,君呀相逢从此渺渺无期。宝玉凄凉把罗袖扯住,叫句多情何必自伤悲。起凭鸳枕添惆怅,正系杜鹃啼血五更时。”——《潇湘泣玉》。

客途秋恨》是清嘉庆学者缨艮所作的词曲名,叙述妓女心境凄婉的的生活。后来南海人叶瑞伯重编为广东地水南音,一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到了二十年代,编剧家黄少拔改编成粤剧,由白驹荣演唱。声音浑厚圆润,用真嗓代假嗓唱小生腔,唱出苍凉萧瑟的神韵,低徊婉转,荡气回肠,轰动一时。

地水南音的《庙前》一曲,就详尽描绘了广州城从德兴街、靖远街、十三行、桨栏街、太平门到城隍庙的市井风情,如晚清广州的《清明上河图》,文化价值很高。香港的岭南文化学者梁培炽在《南音与粤讴之研究》一书中指出,粤调说唱文学不仅是岭南文苑中的奇葩,也在继承中国说唱文学中有着巨大贡献和地位。美国亚美研究学者胡其裕认为,中国说唱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南音、粤讴尤远播于世界。岭南文史专家冼玉清教授著有论文提到,粤调说唱文学在反映人民反帝、反侵略、反剥削以及推动晚清政治的维新改良方面,均发挥过重要作用。

近况

除南音和甲骨文专家,民族音乐学博士唐健垣先生、阮兆辉外,香港粤剧演员梁汉威、澳门民间艺人区均祥、因电影《未央歌》走红的盲人师娘唐小燕,是当今为数不多的能唱地水南音的艺术家。

港澳戏曲及学术界,就仍有几个痴人,执着地挽留着这门珍贵艺术绝尘而去的脚步。在他们的努力下,地水南音以不同的形式“还魂”于时尚文化中,成为潮人“怀旧”的符号。南音一响,天地苍凉,闻者孤寂。喃喃自语的清音,如我们感官中最后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现世的烦嚣。

2009年,香港独立导演邝保威为了“叙述并治疗自己生命中的美丽与哀愁”,倾尽积蓄,自筹资金拍摄了一部以地水南音为主线的青春电影《未央歌》。影片讲述香港一对青年男女共同寻访行将失落的地水南音艺术,希望拍摄一个纪录片。他们一同穿行于大街小巷,一同沉浸于失明艺人的喜怒哀愁。两人渐生情愫,但因对艺术与拍摄理念的分歧而分开。女孩为了寻找男孩,寻找自己付出心血的作品,在都市与心灵的地图中兜兜转转,最终悟出失落与挽留、理想与追求的意义。

自筹资金拍电影,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邝保威为何要选择这么“小众”的题材?感性的邝保威说:“凡是与粤语文化有关的题材,我都会死撑!越是流逝,越要坚持。之所以选择地水南音,可能系因为,地水南音是未完的歌曲,而电影中的男女主角,也有一段未完的爱情。”

再生

当香港的地水南音在潮人集中地响起时,澳门则以地水南音发展“文创产业”,推动“赌场以外”的旅游文化。在澳门驻京办的官方微博上,就有这样一条广告:“来到澳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水南音是必听之选,这里有合适的茶馆,以贴合地水南音的演奏气质。地水南音是传统广东粤语说唱曲艺之一,与其他同时代的艺术一样,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成为历史的陈迹。”2010年,澳门特区政府成功将南音说唱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去年,澳门邮政局发行“南音说唱”新邮品,纪念“中国文化遗产日”。

现代舞、流行曲、电影酒廊音乐城市旅游……处处都有地水南音的翩翩衣角。然而对于这些形形式式的南音“还魂”,当事人往往是不自觉的。他们并没有刻意去挽留什么的心态。香港传统文化学者、粤剧编剧杨智深先生有言:“流行文化永远在变,他们一会吸收这个,一会吸收那个,与南音会不会复苏其实关系不大。历史是无情的,甚至是无知的,留恋与否都改变不了。”杨智深本人就是一个南音迷,唱得极佳南音,在朋友圈中早有名气。

杨智深认为,地水南音的动人在其本身“由字生腔”的艺术形式,而不在包装。“这是非常中国的一种演唱方法,尤其是音调多达九声的粤语,本身丰富的声调更能表达这种演唱系统的优势。流行音乐大量采取西方的旋律结构,在演唱方面不讲究字正腔圆,所以在音乐内容上不容易打动我们的内心深处。偶尔听到广东南音,自然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激动。”

杨智深道出的这一点唱腔本质,或许才是地水南音不绝的希望。南音多元化与时尚化,是集体怀旧潮流的短暂流行,还是传统文化在民间生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可能也在改变着答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