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南京剪纸)

更新时间:2024-05-13 10:24

剪纸(南京剪纸),江苏省南京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南京剪纸的起源,据清代道光年间甘熙所撰的《白下琐言》记载,至迟在明代初年,南京已有了用作门笺和装饰灯彩的剪刻纸。南京剪纸的历史,还与本地刺绣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旧时南京许多人家都有一本供刺绣用的剪纸花样簿。

南京剪纸属于江南剪纸特色,讲究线条的流畅和精细。南京剪纸真正形成流派却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当时较多民间艺人都在夫子庙一带给人剪鞋样描肚兜花。

1912年后,武老太、马志宏、张吉根等先后到南京挂牌剪纸而成为近现代剪纸艺人。

1949年之前,民间剪纸艺人流动性强,各地剪纸未形成固定流派。直到1949年之后,南京从武老太开始,开创了南京剪纸的新的“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的艺术风格。

1952年,南京市文化局组织张吉根、武志方、王明长等几位剪纸艺人花近五年时间挖掘、搜集南京传统的民间剪纸,恢复曾被湮没多年的喜花种类,美术界人士陈之佛、何燕明、吴山、张道一等参与指导,其后从整理、恢复出来的数百件作品中选了数十件代表作编成《南京剪纸》一书,于1956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从此奠定了南京剪纸独特的喜花风格,提升了南京剪纸的艺术含量。

文化特征

内涵

南京剪纸源于民间。旧时,南京人婚嫁喜庆等重大活动,都会在箱、柜、被、枕等嫁妆放上用大红纸剪的各种喜花。设计者根据内容的需要,选定适当的外形,然后在内部填满花叶等吉祥纹样,题材多样,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图形选取自然界中事物,并根据自身特点或谐音形成象征的关系,给人以吉祥美好的联想。一幅剪纸包含了多种寓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图形中“图中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特点。

构图

南京剪纸艺术的造型手法粗中有细,拙中显灵。作品既有北方剪纸的浑厚粗犷,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灵秀,风格轻巧工整,线条精致剔透。在现代创作中如能传承其图形精髓,再利用现代设计理念,予以精简提取,必会呈现新的面貌。

化繁为简是南京剪纸内容表现上再创造的起点。传统剪纸图形虽然也是对自然形象取舍加工,但多数为写实细腻的图形,结构繁复、形式陈旧。现代设计经过“少即是多”的洗礼后,人们更习惯和倾向于简洁明快、富有形式感和独特创意的图形。因此传统的剪纸图形不宜直接沿用,需要加以化繁为简,进行二次抽象。化繁为简就是剔除繁杂的部分,保留和抽取具有典型特征的部分,在此基础上经过简化提炼的形象,造型简洁明了,特征鲜明,符合时代审美标准。打散重构是现代图形创意的基本方法,其图形视觉特点新颖独特,其核心是解构重组。解构需要对事物更细致地观察,通过对事物外和内的深刻理解,将其原形分解,提取事物具有特征的元素形成全新的视觉符号。这种造型手法,较大地丰富了现代设计的表现语言,也必将丰富南京剪纸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

色彩

色彩具有象征性,它能传达人们的情感。传统的剪纸色彩有红、黄、绿、蓝等,红色在中国的审美意象中是吉祥、如意和喜庆的象征,在南京剪纸的发展过程中,常以单色的“红”为中心来表现其主题色彩。除此之外,南京剪纸中喜花和斗香花独具一格。斗香花是一种套色剪纸,每一张斗香花作品都是由多种色彩组成,色颜鲜艳明丽,色相对比强烈,这也是南京剪纸在传统剪纸上的创新。将南京剪纸的色彩融入现代设计中,表达祝福与吉祥的情感,使人产生共鸣。

要使传统剪纸获得新生,除了简化解构原型,重塑现代感外,色彩上也要勇于放弃与突破。打破原有用色局限,运用现代的数字科技手段,如叠色、透色、融色等方法,结合时代的审美观,使剪纸的图形和色彩脱离原始的俗气艳丽、陈旧感,才能设计出更加理想、符合时代气息的色彩形式,使古老的图形焕发新的气象。

材料

传统的南京剪纸剪刻材料多为廉价、轻薄的大红纸、毛边纸,斗香花为光泽明亮的蜡光纸。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工具改进和材料更新,为现代剪纸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丰富、更自由的表现方式。现代的南京剪纸在原有剪纸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新材料和新剪刻工艺,改变传统剪纸剪刻的载体,摆脱传统材料的束缚。如对废弃纸张再利用,对有色卡纸、手工纸、沙纸、锡纸等各色纸张进行加工创作。再如市场上流行的合金材料经久耐用,金属制感强,肌理特征突出,深受设计师们的喜爱,对其创新运用,使剪纸作品的画面特色更加鲜明,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此材料还可以结合喷漆工艺,使材料更好地表现作品内涵。

现代科技大大拓展了剪纸设计和制作手段,创作方式简单易行,快捷简便,创作周期大大缩短,便于批量生产。依托网络技术,这不仅使南京剪纸艺术传播更广泛,同时也通过大规模的生产与各种文创产品相结合,使南京剪纸走上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如市场上的不织布材料,加工方便,宜于批量化生产,用其制作而成的剪纸,解决了传统剪纸长期以来未曾解决的易破损、易褪色等问题。不织布耐水耐磨、结实牢固、颜色丰富、厚度多种,是现代产品中经常运用到的材料。用它做成时尚用品、生活用品、装饰物品等,内容多种多样。这些新材料的运用,使艺术家的创造形式更加丰富,使艺术作品的运用更加广泛,也使南京剪纸的用途延伸至更广的空间。

元素

南京剪纸主要用在婚嫁节庆装饰、春节装饰、传统灯彩装饰、祭祖祀神装饰等方面,本身多以平面的形式出现,在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中,剪纸的表现形式也常与平面印刷物品相结合,如广告海报、书籍杂志封面、产品包装盒表面。平面设计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和剪纸的形式美感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具有剪纸风格特征的作品不仅视觉上装饰感强,而且在信息传播上通俗易懂、简洁明快,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产生共鸣。

如今,剪纸艺术的应用领域得以较大限度地拓展,在所有视觉所触及的领域都可以根据需要渗透剪纸文化,从传统的平面形式演绎为现代的多维世界,产生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如首饰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及影视动画设计等领域都能看见剪纸的身影。在现代珠宝首饰设计中,将剪纸艺术、传统工艺、现代工艺、现代思维、自然材料等综合到作品中来,通过独特的创意与艺术性展现,重新演绎,创作出耳目一新的时尚用品。上海世博会的波兰馆中,设计师把剪纸的造型融入到建筑之中,建筑的表面布满了镂空的花纹,建筑材料采用环保的可再生木板,阳光透过剪纸造型的缝隙进入大厅,即获取光源,又使展馆呈现出不同的绚丽光影的艺术效果。馆外剪纸几何造型富有现代感,馆内剪纸缕空装饰使得从内墙到屋顶到家具到整个室内空间处处通透,传统与现代、简约与装饰、平面与立体得到较好结合。剪纸的二维平面特征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延伸,使剪纸元素在空间中充满多维的视觉效果,这是对传统剪纸艺术的当代风格创新与重释。

制作工序

南京剪纸的轻清工巧,依赖的是精致剔透的线条。剪纸艺人中有这样一首口诀:小弧线用前锋剪,中弧线用中锋剪,大弧线用后锋剪。各种线条在南京的剪纸艺术中受到高度重视,并得以灵活运用。曲、直、锐是线的基本形式。曲多,造型则多柔媚;直和锐多,则艺术风格上多些挺拔、刚正、率直。根据主题的需要,艺人们错落有致地安排线条,造成匀称、均衡的视觉审美效果。并且还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

题材作品

剪纸的题材反映了劳动人民那种朴实纯真的美好感情。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蔬菜、家禽家畜、梅兰竹菊,原本司空见惯的生产劳动、生活场景,经艺人的双手而变得生动有趣。由于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所以题材风格的地方性特征非常明显,南京剪纸常用的题材大致有下列几种。

1. 动植物题材在南京剪纸中,动物题材占了较大比重,包括文化动物和现实动物题材。如龙、凤、十二生肖属于文化动物题材,狮、虎、鸡、金鱼、鹿等则属于人们所喜爱的动物题材。农业社会中,家禽家畜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也较容易反映在民间的艺术剪纸作品上。南京剪纸不仅把身边常见的家禽家畜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些令人生畏的狮、虎、蟒蛇也被创造成稚拙可爱的艺术形象。温顺的梅花鹿、顽皮的猴子、机灵的老鼠、鸣叫的草虫,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夸张描写,呈现出诙谐幽默的情趣。如鱼表“有余”,鱼兆丰年,以鱼和罄结合,寓意“吉庆有余”的丰收喜庆观念。鱼和莲的组合图案在南京剪纸中较多,如金鱼戏荷寓意男女相戏。人们熟知的鲤鱼跳龙门在剪纸中寓意脱贫致富、化卑为尊、乐观进取的通达愿望。花鸟图案是南京剪纸中表现较多的题材。民俗的艺术离不开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喜爱的花鸟,较受欢迎的花与植物有牡丹、荷花、菊花、梅花、桃花、石榴、松、竹等;喜爱的鸟则多为鸳鸯、喜鹊、燕子、仙鹤等。牡丹花鲜艳富丽,国色天香,是富贵的象征;莲花在佛教中称为宝花和吉祥花,是纯洁清静的象征;菊花多在秋天开放,不畏严寒,有坚强的性格。还有松、竹、梅岁寒三友,象征高洁的品格,这些也都是剪纸的常用题材。

2. 戏曲题材中国民间剪纸与戏曲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中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关系。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人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往往通过戏曲剪纸这一形式在中国各地传播。一幅幅戏曲剪纸贴在农家村舍的炕头、窗户上,如同一出凝固的戏,继续着永不停歇的演出。南京剪纸常常叙述着《红楼梦》《西厢记》《白蛇传》《水浒传》等人们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人物刻画生动感人。南京剪纸中的戏曲剪纸有的浑厚、有的纤丽,挺拔光滑的粗细线条创造出具有丰富的层次变化。

3. 吉祥图案题材吉祥是封建社会典型的精神审美方向,并一直影响到现代大众的心理审美需求,吉祥图案自然成为南京剪纸艺术的主要题材。生命崇拜是南京剪纸永恒的主题,对祖先的崇拜和繁衍生殖的观念,在剪纸中比比皆是。龙是中国古代至尊的神物,是天子皇权的象征,多用来象征男性,凤在百鸟中列居首位,故将其喻为皇后,象征女性。人们多以龙凤呈祥象征婚美满幸福。南京剪纸的内容,多取吉祥语句的谐音和隐喻。如“同偕(鞋)到老”“吉(百结)庆(磬)有余(鱼)“”福(蝙蝠)寿(蟠桃)双全(双古钱)”等等。对于吉祥的表达,有些取谐音,如“鱼”代表“余”﹑“蝙蝠”代表“福”等;有些取寓意如“石榴”象征“多子”、“松鹤”代表“长寿”等。这些富有节庆祝福之意的图案,是南京剪纸中常用的素材,它包含着深厚的人民性,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于幸福生活的期望。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南京剪纸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蕴含着中华民族基本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世代传承,历久弥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传承状况

随着时代的变迁,南京剪纸艺人在生活压力下陷入困境,有的被迫改行,有的创作受到影响。在此情势下,南京剪纸的从业人数不断递减,传承人年龄偏大,后继乏人,剪纸技艺传承困难,濒危状况日益严重,急需抢救保护。

传承人物

张方林,男,1949年9月出生。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剪纸(南京剪纸),申报地区为江苏省南京市。

保护措施

1949年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间艺术的整理和发掘工作,把分散的剪纸艺人组织起来,为继续发展这一传统艺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及时保护了南京的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资源。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获得“(南京剪纸)”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南京工艺美术有限责任公司。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20年11月15日上午,2020首届南京雨花台区旅游嘉年华-非遗展演日活动在南京市科技馆召开,展演上展出了南京剪纸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