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索图盟

更新时间:2023-12-24 20:41

卓索图盟,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的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2部6旗,即今阜新北票朝阳凌源平泉赤峰喀喇沁旗、宁城等市县和建平县南部地带。

名称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吐默特右翼境内。吐默特、喀喇沁部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吐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吐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西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吐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

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历史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卓索图盟不复存在。

管辖部旗

详细介绍

后金天聪九年(1635)至清康熙年间,陆续把归降的蒙古喀喇沁部土默特部编为5个扎萨克旗。5旗会盟于土默特右旗境内的卓索图(今辽宁省北票县境内),称卓索图盟。

位于内蒙古东南部。地域相当于今天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辽宁省朝阳地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及河北省平泉县北部、承德、围场的一部分。卓索图盟统摄喀喇沁三旗、土默特二旗。

喀喇沁左旗

天聪九年编,色棱为扎萨克。旗地位于卓索图盟南部 。地域大体相当于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凌源县建昌县

喀喇沁右旗

天聪九年编,苏布地之子固噜思齐布为扎萨克旗地位于卓索图盟西北部,跨老哈河。旗地在康熙四十年(1701)以前,东接敖汉旗西部(今辽宁省建平县北部),西邻正蓝旗察哈尔界(今围场县西部),北起翁牛特右旗,南到热河东北(今河北省承德东北)。

大体相当于今天赤峰市喀喇沁旗宁城县和河北省围场县、承德市、平泉县及辽宁省建平县的一部分。康熙四十年以后,又有变化。康熙四十四年后,该旗所余地区不过赤峰市喀喇沁旗和河北省平泉、围场二县的一部分以及辽宁省建平县的一小部分。

喀喇沁中旗

旗地位于喀喇沁左旗和喀喇沁右旗中间,西部和北部嵌入喀喇沁右旗(今赤峰市喀喇沁旗和河北省平泉县北部),东部和东南部与喀喇沁左旗(今辽宁省凌源、建昌西部和西北部)相衔接,正南方与热河(今河北省承德)相连。大体相当于今天的赤峰市宁城县和河北省平泉县、辽宁省建平县的全部或一部。

土默特左旗

上层统治者本与喀喇沁部同宗,皆为蒙古帝国名将者勒篾后裔。位于卓索图盟东北部,是卓索图盟五旗中唯一的平原地带。地域大体相当于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通辽市库伦旗东南部。

土默特右旗

上层统治者与归化城土默特同祖,为达延汗后裔。旗地北接奈曼旗,西北与敖汉旗相连,西和喀喇沁右旗东南部(今建平县西部)交界,东和土默特左旗(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接壤,南绕柳条边墙。大体相当于今天辽宁省朝阳、北票二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