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甫

更新时间:2023-03-25 20:19

十八甫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关,是西关最早的商业区,从明朝发展起来,沿西濠西岸及下西关涌(大观河)两岸,18条商业繁盛街圩。相传,清朝初年,平南王尙可喜率领清兵攻占广州城,沿途遭到民众的截击,发誓血洗广州,第二天,执行「杀人十八铺」的清兵不熟悉环境,杀到钉有「十八铺」的木牌处便罢手。 十八甫自然得风气之先,文澜书院、学海堂、报纸街,传承着老广州独特的文化精神。甫,有人认为是指「村庄」,有人认为是指「店铺」,更有一种看法认为「甫」是指「埠头」。

简介

十八甫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西关,是广州一处重要的地名。为明朝发展起来的沿西濠西岸及下西关涌(大观河)两岸18条商业繁盛的街圩,是西关最早的商业区。现时十八甫大部分已成为民居,只有上、下九路和第十甫路仍是广州西侧的中心商业区。旧时洋人称十八甫街做Howqua Street(浩官街),因为伍浩官乃当时行主,同洋人做生意,而他又住在十八甫。

现存十八甫的街道名称有:十八甫路、十八甫西路、十八甫南路、十八甫北路和十八甫新街。

广州西关有第二甫、第三甫……一直到十八甫,惟独没有第一甫,但有第一津,为什麼?人们说起第一津,便会说:「第一津——冇甫(谱)。」广州有句俗语:「人好你话好,唔识花共草,行到第一津,完全冇晒甫(谱)。」

十八甫位置

十八甫商业区为西关平原最早的商业聚落。即沿西濠和大观河兴起的明代商业街圩。计由西濠金子湾西侧第一津开始,到老城为第八甫,折西至下西关涌为十一甫,再南折而西为十三甫,十四甫,至西濠,再南折而西为十八甫。下列位具体位置:

1.第一津 西濠转至金字湾处起,到万善里、百市坊;

2.第二甫 百市坊到桃园坊;

3.第三甫 桃园坊到石岗街(今中山七路);

4.第四甫 石岗街到麻纱巷;

5.第五甫 麻纱巷到青紫坊(今龙津路);

6.第六甫 青紫坊到福安里(今福隆里);

7.第七甫 福安里到荣业里;

8.第八甫 荣业里至安良里(以上各甫南北走);

9.第九甫 由濠向西至文昌巷口(今文昌路口);

10.第十甫 文昌巷至十六甫新街(今名十六甫大街);

11.十一甫 十六甫新街至涌边(以上各甫东西走);

12.十二甫 由涌边南折再东转至联桂坊;

13.十三甫 由联桂坊北折东转再北折至德兴桥;

14.十四甫 德兴桥(今十八甫北路口)至濠边(东西走);

15.十五甫 濠边至装帽街(南北走);

16.十六甫 装帽街至鬼驿市(杨巷路口);

17.十七甫 鬼驿市至富善东街;

18十八甫 富善东街至大观河边。

上述十八甫地理位置尚有两点补充:(1)上述第九甫以德星里分出上九甫和下九甫。(2)在上下九甫南面又有十九甫短街。

地名

相传,清朝初年,平南王尙可喜率领清兵攻占广州城,沿途遭到民众的截击,特别是清兵开到广州市郊龙眼洞时,损兵折将,伤亡惨重,几经艰险,才攻陷了广州城。尙可喜发誓要血洗广州,准备下令杀人三日,从西门起连杀十八铺路,以解心头之恨。当时有一个良心未泯的幕僚王湘泉得知内情,大惊失色,心想:「一铺路就是十里路,十八铺就是一百八十里,血洗十八铺,广州不知有多少人死在屠刀下!」他万分焦急之际,突然想到:古代的「铺」与「铺」相通,我何不以「铺」代「铺」,这样可以减少伤害无辜。

王湘泉马上叫来两个心腹士兵,向他们如此这般交代一番。要他们赶制十几块木牌,写着「第一铺」、「第二铺」,一直写到「十八铺」。然後连夜拿去立标志。从六脉渠的第一津起,算是「第一铺」;横过一条街,又钉上「第二铺」;过二三十米,又钉「第三铺」;转个弯,又钉上「第四铺」;当钉到「第九铺」,发觉这条街很长,怕引起怀疑,聪明的士兵当机立断,以六脉渠为界,分为「上九铺」和「下九铺」。经过一夜奔波,总算将「十八铺」的木牌钉完。

第二天,执行「杀人十八铺」的清兵不熟悉环境,不知底细,果然杀到钉有「十八铺」的木牌处便罢手。

其他百姓听闻清兵屠城,仓皇跑到六脉渠里躲避。怎知那天刚好下了一场暴雨,六脉渠水陡涨,不知淹死多少在渠中避难的百姓。这就是广州历史上的「杀人十八铺,塡屍六脉渠」的惨案。

後来,为了避免露馅,人们悄悄刮掉了木牌中「铺」字的金字旁,这样一来,「铺」字便成了「甫」。就这样,西关出现了一连串带「甫」字的地名。

辨析

有人认为是指「村庄」,因为现存地名中「甫」字与布、埔、圃、浦、步等字,都是古代越语中「村」的译音,无论是广州的黄埔、东圃,还是从化的江浦都是指村庄。

也有人认为是指「店铺」,因为在明代史料中,广州的「甫」均写作「铺」。明代时,西关一带「商业店铺特别集中而整列排成『铺』」。後来,人们将「铺」简化写成「甫」。

曾有人认为「铺」是明代的「商人自卫组织」,那时广州和佛山的商人为了防盗贼,成立了民间自卫组织——铺。「十八甫」就是源於广州西关的商人成立的十八个商业自卫组织。更有一种看法认为「甫」是指「埠头」。因为西关带「甫」字号地名,从第二甫开始,而没有第一甫,祇有第一津。津是指渡口,渡口必有埠头,明代的珠江河岸在西关。

不管出处在哪,从第二甫到十八甫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成为闻名遐迩的商业步行街。

文化

广州的西关可以说是老广州的文化的一种代表,占据西关核心区域的十八甫自然是得风气之先,这里的文澜书院、学海堂、报纸街……传承着老广州独特的文化与精神。

文澜书院

在广州商业繁华的下九路,流连于沿街鳞次栉比的商场之中的人们很少会留意一条僻静的小巷——文澜巷,在近代广州曾经呼风唤雨、辉煌一百多年的文澜书院就坐落在这里。 昔日大名鼎鼎的文澜书院位于下九甫路以北,文昌巷以东。它的设立很有来历。先在清嘉庆十五年(1810),西关名绅何太清、钟启韶等配合官府对西关纵横密布的濠涌进行一次清理。河涌的疏浚关涉到居住在西关的洋行巨贾的利益。事后,西关著名的四大买办(伍怡和、叶大观、卢广利、潘敬德堂)主动捐出房产,联合何太清、钟启韶等成立“清濠公所”,以便主持日后的清理濠渠工作。为了笼络科场士子,以便利用日后的广东地方政府,潘、卢、伍、叶四大富家又集资在今中山戏院一带改建大屋12间,作为大小绅士名流雅集之所,取名为“文澜书院”。

1929年,程天固第二次任广州市工务局长,推行广州市工务建设三年计划,为筹集经费,决定拿文澜书院开刀,考虑到罗嵩藩势力庞大,程天固取得省长陈铭枢、市长林云陔支持后,采用秘密拘捕的方法,迫其交出文澜书院的产据账目。事后清点院产竟达百多万元,这笔钱一半用于建筑西关渠道,一半用在筹建市立二中,赫赫有名的文澜书院就此关上了大门。在随后的市政建设中,文澜书院的房产逐渐被拆改建,至今只剩下文澜巷,以志其名了。

学海堂书院

学海堂书院,是由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阮元继杭州创建诂经精舍之后,于道光五年(1825)在广州城北秀山创办的又一个以专重经史训诂为宗旨的书院,但是该书院最初办学是却在十八甫内。

学海堂书院从1824年创建至1897年最后一次招生,历经七十余年,培养出众多的著名学者和惊世人才。作为旧式书院,学海堂书院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报纸街

近代广州报业发展迅速。清代光绪、宣统年间,广州共有70份报刊创办发行,报馆地址约30家坐落在西关地区。民国时期,设馆西关的报刊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第七甫、第八甫(今光复路)和十八甫一带,有100多种,占当时广州报业的半数以上,成为广州当时别具特色的“报纸街”。此外,最早的广州报业组织机构也设在西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广州报界公会成立,会所设在十八甫新源街,后来设在光复路附近的长寿街,广州新闻记者联合会筹备会也设在长寿街小圃园口报界公会内。

当时报纸街内较著名的报纸先后有《七十二行商报》、《广州民国日报》等等。有不少报纸是民间知识分子组织创印,对时事评论比较客观,关注民生民情。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也在此创办宣传马克思主义等进步思潮的刊物,如陈公博、谭平山、谭植棠等人于民国九年在第七甫创办的《广东群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在广东思想界引起强烈震动,受到年轻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

粤曲

声乐十八甫——粤韵悠扬

粤曲从形成、发展至今已历经150多年,此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的第二阶段(“师娘”时期)则是与十八甫有着莫大的关系,师娘是指失明女艺人,俗称“盲妹”。她们自幼学艺,以自弹自唱形式或沿街卖唱或应邀登门演唱。“师娘”正式登台演唱始于广州西关十八甫真光公司游乐场开张之时,以后发展到在茶楼酒楼开坛演唱。

近代时期,有两间百货公司的天台都辟作游乐场,真光公司就有一台粤剧场,由今在粤港皆闻名的开戏师爷潘山的尊翁潘步云主理,潘步云曾为地方法院院长。他喜欢粤曲,因此便经营了真光天台的粤剧场,不少成名的女优伶均出自他的旗下,任剑辉就是其一,在广东、在香港,任剑辉都是是妇孺皆知,她的原名是任婉仪,任剑辉是艺名。她的班身在四十年以上了。中日战事发生,她已是正梁正柱的一位文武生,那时是在广州十八甫真光百货公司的天台剧场演出,和她拍档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小瑶仙。

饮食

饮食十八甫——莲香楼

西关的小吃远近闻名,徜徉于十八甫的闹市之中,你可以一边逛街,一边去享受那美味的小食,而典藏在众多小吃店铺、摊档中的陶陶居、莲香楼则更是声名显赫。 位于广州市第十甫路67路的莲香楼享誉国内外,有“莲蓉第一家”之称。1889年,在古老的广州城城西一隅,一间专营糕点美食的糕酥馆开业了,这就是莲香楼的前身。那时,西关一带繁华非常,住户多是富裕人家,因而饮食业异常兴旺。老制饼陈师傅改进制饼工艺,用莲子来制作饼点馅料,使之独具一格,吸引客人。

光绪年间,糕酥馆改名为“连香楼”,并扩大经营,在香港九龙开设了三家分店。为了保证饼食质量,该店严格选用当年产的湖南湘莲。由于制作讲究,生意日渐兴隆。宣统二年,一位名叫陈如岳的翰林学士,品尝了莲蓉食品后,有感于莲蓉独特的风味,提议给连香楼的连字加上草头,众人一致赞同,他遂手书“莲香楼”三个雄浑大字。现在高悬于该楼门前的金漆牌匾上的“莲香楼”三个大字,便是这位学士的手迹。从此,莲香楼制作的莲蓉食品,进入千家万户,被誉为“莲蓉第一家”。 十六甫的旧房子还能依稀看到昔日影子。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