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体字

更新时间:2024-09-04 11:30

俗体字(读音:nonstandard form of a Chinese character)是一个汉语言学术语。又名“俗字”、“俗体”、“破体字”。是属于异体字里的一种,通行于世俗而字体不合乎规范的一类字。

基本概念

属于异体字里的一种,通行于世俗而字体不合乎规范的一类字。

释义

汉字发展到篆文,经过全面整理,字的偏旁构成已基本固定。由篆文变为隶书,再变为楷书偏旁的形态又进一步确定。这样,字的写法就有了规范。合乎规范的字就是正体字正字,不合规范的字就是俗体字或俗字

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所组成的,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很多俗体字比正体字笔画少,应用方便,所以千百年来流传不断。其中一些在汉字简化时被作为简体字取代了原有的繁体字

和正体字比较起来,俗体字的特点是改变笔画或更换偏旁,也有少数是另造的。比如:宝、体、坟、仅、进、积等。

俗体字在历代碑帖里很多,在六朝时的一些碑刻就有不少,到隋唐时更加增多,以至影响到著名的书法家。如唐代欧阳询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里就有很多俗体字:流、景、明、损、珍、脱等。

历史文化

俗体字在历代碑帖里很多,在六朝时的一些碑刻就有不少,到隋唐时更加增多,以至影响到著名的书法家。如唐代欧阳询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里就有很多俗体字。

明朝诗人吕留良在赠给黄宗羲的诗的注中云“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这个“俗字”便是当时有所简化的汉字。

宋元以后的戏曲小说刻板里,也经常应用一些俗体字,其中很多字一直还在应用。

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颁布,将一部分俗体字定为正体,同时废除了一大批俗体字与异体字,对汉字的规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这样,俗体字在正式场合露面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