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流

更新时间:2022-01-13 13:43

(本词条介绍的是历史政区东流县〔于1959年撤销建置〕。了解当今的东至县东流镇请重定义至东流镇词条。)

历史沿革

东流,汉代为彭泽、石城二县地。

晋代属彭泽县。

南朝梁天监五年,侨置和城县(侨于今安徽东至东流镇)。属南豫州侨置太原郡(治所舜井,又名舜城位安徽东至故梅城南2公里处)。开皇九年(589年),平陈,调整州、县时被废。

唐会昌初年置东流场,取“大江曲折来,到此始东流”诗句中的“东流”为名。

南唐(公元953年)升为县。县治临江而筑,无城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置东流县(治和城故城,今东流镇),属奉化军江州(均治德化,今九江市)。

宋开宝八年(974年)东流县属江州(仍治今九江市)。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东流县改属江南东路(治升州,今南京市)池州。

建炎元年(1127年),池州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帅府,今南京市)池州(仍治贵池,今市区)。二年,池州改属江州路(治江州,今九江市)。四年,池州改属江南路(治建康府,今南京市)建康帅府(改治池州,后还建康府)。绍兴元年(1131年),池州复属江南东路(治建康府)。东流县隶之。

元属池州路。

明清时期原东流县明沿元制,清嘉庆二十三年(1817),县下划为4乡40保,区为7里,县城内外分15坊。即: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增设2里共为11里。分一都、九都、十一都、十二都、十四都、二十五都、二十七都、二十九都、坊市都、三十一都、三十二都。此后设立4乡4镇。4乡即:永丰、阐教、石门、太原乡;4镇即:尧城、永丰、古港、葛公镇。永丰乡辖上四都,阐教乡辖上四都,太原乡辖下五都,石门乡辖下五都。县治内设13坊:惠安坊、洋宫坊、来苏坊、显应坊、迎恩坊、省元坊、修丰上坊、修丰下坊、仁寿坊、善政坊、阐教坊、德义坊、禅林坊。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设乡保,全县划分上、中、下3个乡、42保。

民国三年属芜湖道。

民国21年4月2日,属安徽省第八区(首县为贵池县)。10月10日,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专员驻贵池县)。

行政区划

1949年10月1日建国,东流县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区。

1952年3月28日,东流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安庆专区。

1959年5月15日,撤销东流、至德县,并组建东至县(县人民委员会改驻原至德县城尧渡镇),属安庆专区。

地理环境

地貌

县区原属古长江水道,后来水面退缩,遗留下一系列湖泊。大者如升金湖,跨东至、贵池两县,东至县内水面298.7平方公里(含长江水面东至段)。其余七里湖、小七里湖、太白湖、养马湖、团洋湖、黄泥湖、狭阳湖等16个湖泊,大者水面1000余亩,小者水面100—300亩,散布在自香口至姜坝10多个乡境内。湖区地形低凹,湖水最深达10余米。由于垦湖围田,湖面逐渐缩小。

沿江及河湖岸侧,发育三级阶地:一级阶地为河漫滩阶地,海拔10米,冲积、湖积形成全新世沉积物;二级阶地海拔20—30米,由冲积、坡积——冲积形成下蜀粘土层及网纹红土;三级阶地海拔40—60米,沉积有安庆组砾石层。濒湖岗地,波状起伏,海拔高40—50米。升金湖周围海拔20—30米,升金湖北岸与长江拐弯处,形成最新的现代冲积层,为灰、灰黄色亚粘土、粉砂、砂砾层。西侧江中冲积形成江心洲,标高一般在10米左右,汛期多低于江面。

县内除湖泊岗地外,也残存丘陵,由志留系——二叠系及中生界砂岩、页岩、石灰岩组成。海拔多在100—200米,或不到百米,多为孤丘残岗。丘陵、岗地间有小面积冲积平原,形成圩区和农田。

土壤

红壤土类是东流县面积较大,分布最广的一个土类。面积269.5万亩,占全县土壤面积(除草甸土,下同)的68.2%,遍布于县境海拔7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盆缘高地,自然条件优越,是瓜、茶、果、桑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生产潜力很大。红壤主要成土母质以泥页岩类为主,其次为第四世纪红色粘土。土层深厚,多在60厘米左右,坡度较平缓,一般在10—30度,心土是黄红和棕红色,干时坚硬、板结。酸碱度4.5—6.5,呈微酸性反应,表层有机质含量中等,普遍贫磷少钾。主要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带、人工松杉、茶叶、毛竹及灌木丛,但广大低丘岗地植被多遭破坏,林木残存无几,少量辟为农田。

植被

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植物种类与群落类型同黄山、九华山植被片比较有较多的南方区域成分。如罗浮栲、钩栲、花榈木等多种常绿阔叶树种,蕨类植物成分也明显增多,由于本片的自然植被破坏严重,因而荒山灌丛和次生马尾松林占有一定比重。

经济

第一产业

解放前,县境内以使用传统的人力、畜力农具为主。解放后,大力推行农具改革,发展农业机械,出现了传统农具与现代农机具并存的状况。

第二产业

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有11家私营手工作坊和一些铁、木、竹器个体手工业,设备简陋,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工业总产值只有299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私营工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1958年“大办工业”,东至工业从无到有

第三产业

县内资源丰富,历史上一度商业繁茂。清末时期,布匹、茶庄、国药、米行、盐业、京广百货、糟坊等诸业兴盛。民国初年,渔业、肉食、棉花、蚕丝、竹木、陶瓷、五金铁器、日用杂货及饮食服务业较为活跃。日军占领时期,县城和集镇一些大商户隐裕藏富,或逃或迁,或闭或歇,市面日渐萧条。抗战胜利后,商业虽一度复苏,但因货币贬值,物价不稳,加之苛捐杂税繁多,中小商贾负担沉重,失去活力,由兴变衰。

社会

邮政通信

明清时期县内设有驿站、铺递22处,东流设有水驿,沿江建有9汛10墩,墩夫“无事传文,有事传烽火”。清末,两县设有邮局。民国6年(1917)撤驿站,秋浦县始设电报局。1946年,东流县始设电信局。民国20年,两县成立长途电话管理处。抗日战争时期,至德县先后安装西门子五门总机。据民国36年统计,至德县出口函件5.76万件,出口汇票700件,每日出口包件3至5件。

电信事业

解放后,邮政与电信事业发展很快。1950年东流、至德两县出口函件5.31万件。1987年总包邮件交换量达90138袋,出口函件106.53万件,是1950年的20倍。1987年全县有邮电局所、代办所、代售处115个,正式职工191人;主要设备有BRL01型电报综合调度设备,JZHQ—1型720门纵横自动电话机,12路增音机和3路载波机等5部;市内电话达339户;农村没有电话交换点12个,总机容量660门,并建有农话线路429.6杆公里,二级邮路1条,汽车邮路7条,累计273公里,城乡投递段83条,累计单程长度1815.3公里,实现了村材通邮路,乡乡通电话。

东流八景

东流为历史古县,据《明东流县志·山川记》载:有好事者,摘东流之胜为八景。斗转星移,四百八十多年后的八景如何,笔者略记之。

陶径余香,八景之首。晋陶渊明爱慕东流山水,在东流饮酒赋诗,种养菊花,不仅留下了名篇佳作,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风骨更为东流人民所敬重,东流人民立“陶公祠”、建“菊江亭”、办“菊江书院”祀之,培植菊花弘扬陶公“松菊犹存”的品格。陶公在东流足迹遍及大街小巷,东流老街被确定为省级文化保护区,吸引了国内游人和日本、东南亚客商。以“陶公”命名的系列酒香飘祖国大地,以陶公雅号命名的“五柳”衬衣成为服装行业的拳头产品,2001年金秋,东流镇人民政府,县文化局在陶公祠举办“东至县首届菊花展暨咏菊诗会”,金菊在祠内怒放,十余名省市作协会员在陶公像前吟诵华章。2007年金秋,东流镇人民政府举办“东流首届菊花节”,将纪念陶公活动推向一个高潮。由东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小组创办的《东流文化研究》正凝聚一批文人墨客,挖掘东流历史,整理东流文化,推动东流社会的发展。一个和谐、魁力、活力的东流正生机盎然,昂首阔步迈入开拓创新的大潮之中。

历山遗泽,历山又名舜耕山,距东流十余公里。《江南通志》记:历山南望匡庐,西瞰江渚,最为雄杰。因舜生于此、耕于此、渔于此而闻名,又因尧访贤至此,留下了中国历史上“禅让制”的千古佳话,山有舜耕地,尧舜亭,建有“尧舜祠”。唐贞宗二年起,先后建有草规庵、真人观。1976年农历三十,天降祥云,佛光下隐显“法藏寺”三字,1984年,历山主持宏僖大师奉佛旨建寺,沿台阶拾级而上,先后有天王殿,观音、地藏殿,大雄宝殿,千佛殿等庙宇,占地8000平方米,远远望去,群山翠绿中掩饰着点点金黄,近看黄墙红瓦,飞檐翘角,壮观辉煌,每年几千信徒朝拜晨钟暮鼓下,十分虔诚,是本县最大的佛教道场。历山自然景观丰富,摩岩山石、竹海松林、禅师基塔,分罗其布相互辉映,八大自然溶洞,洞洞相连,险象环生。这种集尧舜传说、佛教文化、自然景观三胜于一体的历山,2007年被评定为国家首批AAA级旅游风景区。进山的路口矗立着一座大牌坊,全国书协副主 席钟明善先生题辞的“历山胜境”镶嵌在坊额正中,历山每年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2003年4月,象征着中日友好的樱花、梅花等2000多株树苗在这里扎根安家,历山成为东至对外交流的一扇窗口,历山为人民造福,历山遗泽万年、东流人尊称“大历山”,以示崇敬。

仙湖皎月,仙湖为七里湖,又因湖长七里,故称“七里湖”。宋建炎年有七仙月下泛舟湖中,观湖中美景,品美味佳肴,吹拉弹唱,赋诗饮酒,通宵达旦。留下了“仙湖皎月”之景。民国年间,这里水患无穷,血吸虫病流行。瘟疫吞噬着四邻百姓生命,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县政府开展了“围剿钉螺”运动。1974年东至县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尧渡河防汛灭螺”工程,综合治理七里湖,治服了水患,控制血吸虫病的发生。1983年建立了管理机构。2007年度并入东流镇。如今七里湖是东至县的粮棉产地,水产基地。当年月下的七里湖婀娜多娇,楚楚动人,一轮明月悬挂天空,月光一览无余地洒向碧波万倾的湖面,湖水涟漪,银光闪烁,朦胧中帆舟点点,隐隐绰绰,难怪仙人垂临。如今金秋的七里湖,稻浪翻滚,金波一片,七仙如有雅兴,凡间一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景象,定令流连忘返的。

黄石雄风,黄石又名黄石矶,今胜利镇黄石村。濒长江靠山岗,距安庆水路仅20余里,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率兵反叛犯安庆。泊舟黄石矶,问矶名,左右答曰“皇失机”,未几果败,朱宸濠在逃跑中被捕,后赐死,一场叛乱终于平息。黄石矶“雄风”冠名,笔者以为有两层意思:一是与史人对反叛行为的蔑视,认为这种行为不得人心,逆潮流而动终久失败,国家依旧“雄风”;二是对黄石矶自然景观的赞叹,黄石矶是天然良港,古代有驻军,港外风大浪急,江水湍湍,给人“雄风”之感,诗人路步蟾有诗云:“长江扶风力,千里恣奔放。危机屹而立,其势不相让,猎猎驱征帆,滚滚驾高浪。朅来跻层颠,襟怀一为畅”。黄石矶石色紫黄,土性坚腻,明清两代建房多用此砖,胜利镇利用资源办起了窑厂。1998年长江大水,矶对面的江心洲回民迁至黄石定居,黄石成为回民新居点。黄石是胜利镇的一粮棉产区。黄石有一渡口,运送回民到江心洲耕作和附近农民往来安庆。

白鹿奇踪,距东流60里有一座葛公山(今属张溪镇),上有一石如手掌名鹿石,相传晋代道家名家葛洪在此炼丹,丹成跨白鹿飞天,留下了这块石头,故山称“葛公山”。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人今江苏省句容县)人。我国历史上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现山上有一庙宇,香客不断,香火缭绕,山头树木青翠葱茏,山下有一树名“葛仙”,以纪念道家仙人,又因欧性居多,故称之为“葛仙欧”。

金鸡古石,在唐丰上乡(今香隅镇)与彭泽交界处有一湖,名“草上湖”,湖中有一座似鸡的小岛,名“金鸡岛”,罗隐游历此处以为奇,一首诗脱口而出:“青山隐隐望长溪,独墩无伴只孤栖。草堂不见娄罗汉,金鸡空向五更啼。”吟毕岛上石头崩裂,一金鸡腾空而飞直上云霄,这就是金鸡古石的由来。“独墩”在金鸡石旁,清东流县志有记载。罗隐,晚唐诗人,名横,字昭谏,科举十试不中,于是改名罗隐,好游名山大川,有“金口玉言”之说,故能石裂鸡飞。草上湖,明清时期面积很大,水患无穷,民国年间乡人挑土筑圩,以“金鸡”命名,圩内良田万亩,金鸡岛被围在圩内,名金鸡山,现建有不少民房,金鸡古石面目全非。这个村原名“幸福村”,上世纪八十代更为“金鸡村”,是香圩镇粮棉产区,在村旁东至县化工业园区正在兴起,金鸡正在腾飞。

莲洲春色,莲洲距东流西五里,出江上。(按县志所示在城东村茅屋街对面)。洲形若莲花,故名。洲产芦苇,是编制芦席的好材料。每年江风拂煦,沙沙作响,如同万倾碧波;秋季,芦花飘荡,漫天飞舞,似紫如雪,十分壮观。明东流县令陈春季节游莲洲赞到:洲开万丈水芙蓉,芳草迎春翠日重。风景一江流不尽,遥分佳气衬花封。由于长江运动,莲洲逐渐与北岸相连,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莲洲划归望江县。

松岭青荫,明代,东流县东有松岭、长安、石桥三铺,是通往徽州的旱路必经地。县令颜公领百姓在路两旁栽植松木,夹道三十里,士人谓之引路松。“三铺”除长安铺依旧存在外,其余两铺均被历史的灰尘湮没。宽阔的206国道东流而过,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这一带归金寺山林场管理,山头与路旁栽植了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树木,车行绿荫中,树木摇曳,自然清新,清风徐来,涛声依旧,真是“六月清风三十里,旅人疑是饮醒湖。“

“东流八景”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可与“至德八景”一并挖掘、整理、利用,成为东至县旅游、休闲的景点。

著名人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